科学备考,提高实效
2015-09-10杨志坚
杨志坚
摘 要: 高考备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精细化的复习策略:一要研究高考,精准分析考试方向;二要研究课本,精确把握教材内容;三要研究方法,努力打造精致课堂;四要研究学情,精心紧抓查缺补漏。
关键词: 高考 备考 精细化 复习策略
高考来临,一些学校和老师大搞题海战术提成绩,老师是“死干+蛮干+苦干”,学生是“死做+蛮做+苦做”,学生厌学,老师还逼着学生学,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师生都疲于奔命,苦不堪言,这种以牺牲师生的时间精力、身心健康为代价,只看眼前利益,不从长远考虑的做法,虽然能取得一些成绩,但绝对是违反教育规律的做法。
高考备考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和方面做得不当,都会影响发挥。在教学时间和学生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高考怎样科学备考?下面我谈谈一些观点和做法。
一、研究高考精准分析考试方向
1.研究高考真题。高考试题蕴含高考命题的特点,也昭示高考命题的方向。研究高考试题,把握命题规律,是提高高三政治备考实效的重要途径。高考的能力立意突出了思维过程和方法的考查,通过对近年真题的细致研究,总结趋势,研究其考点内容和考核能力,以及设问题型、选项设计、答案设计等主要元素,教给学生解决问题思维化、解题格式化、程序化的规律,即概括出考试规律(题型命制规律、考察方式规律、作答结构规律、选项设计规律),达到高屋建瓴、俯首鸟瞰之境,掌握试题应对之命脉的神魂所在。
2.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应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认真学习和领会考纲精神,有利于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考试大纲是教育部颁布的,对考试说明具有指导性。二者都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正确处理教材与大纲之间的关系,依据高考大纲的具体内容范围构建知识体系,重新整合。形成完备适中的知识体系是科学备考的首要前提。在问题的引导下能动查找知识间的联系,采用“不同重组,相同归纳,相似迁移,相关联系”的策略,有效巩固考点,用短时间完善考点知识体系,形成大小适中,解题备用的精准的考点知识体系。
《考试说明》是由各学科命题组的老师编写的,也就是说,这是高考出题人编写的册子,所有试题都需要依据这本册子制定。在解读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①仔细研读。这个时候,不仅需要教师和考生彻底搞清楚高考的考试内容和难度要求,还需要拿出课本,把《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在书上一一找到,查漏补缺、落实到位;②了解《考试说明》的变与不变,要全面、准确、精细、熟练、灵活掌握。一般来说,考试说明下发之后,媒体都会请各学科的名师对《考试说明》较前一年的变化进行解读。了解《考试说明》中存在的变化,也就洞悉了今年高考的命题趋势,复习时将更有侧重。
二、研究课本精确把握教材内容
从宏观上讲,对教材的把握要有“深度”。这主要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深入,二是浅出。首先要做到“深入”。新教材的呈现特点是知识“碎片化”倾向,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这对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必修3《文化生活》,整本书的核心知识是四个点——文化的力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先进文化的建设四个方面,把握这一点不难。但如果说我们把握这本书的真正的思想主线“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现代化实践服务”的话,则复习时可能学生对整本书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就会比较顺利。
其次要“浅出”。这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经济生活》中,关于股票和债券的区别,要从定义入手。前者是“股份凭证”,持有者即股东,即公司的主人;后者是“债务证书”,持有者即债权人,俗称债主。可以通俗地把前者理解为“自己人”,后者理解为“外人”,这顺带道破公司破产清偿时,为什么在顺序上债券优先于股票的原因。
只有进之愈“深”,才能出之愈“浅”,这是教学规律。从微观上讲,对教材的把握要有“准度”。教师要对教材准确严谨深入地理解与把握,学生才会严密。比如《哲学生活》中关于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固有的”,即非主观臆造,如喜鹊叫喜;“本质的”,即非表面的,如水往低处流;“必然的”,即非偶然的,如守株待兔;“稳定的”,即非易变的,如物价波动。通过正反面对照,辅以实例,学生就能准确把握规律的特点。
只有“精确”把握目标,师生才能游刃有余、有的放矢,这样的教学才会轻松、高效。
三、研究教法努力打造精致课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
1.精讲。讲什么?一是讲准重点。在教学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集中精力和时间讲准重点,解决主要矛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或主次颠倒。二是讲透难点。在教学中,要努力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并攻克难点。要把知识点深入浅出地讲出来,直到他们心领神会。三是讲明疑点。讲明疑点贵在分析清楚疑因,明确疑因,疑点便迎刃而解。在讲解中,可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四是讲活热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释、分析这些问题,使课本知识与热点问题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融。
不讲什么?学生已会的不要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必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暂不讲。一定要讲学生需要的,高考要求的。特别是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力戒上课“满堂灌”、逐个知识点串讲的陈旧教法,建议采用“学、练、评”的课堂教学模式或者“看、问、答、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精讲、少讲,留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包括识记、理解、运用的具体方法及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巧练。练习是高考备考复习的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练习的质量和效益甚至决定高考的成败。练习必须灵活多样,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量的时间(45分钟),在指定的区域(模块),定量的题型组合(10+2)练习,也可以采用课堂口头号提问、当堂练习、当堂讲评、课后书面练习等多种手段交叉进行。练习内容更注重层次性、适度性。练习讲求适度,既有一定的难度、深度,又有一定的灵活性。讲评时,不仅要告知学生答案,更重要的是指点问题症结,启迪答题思路,从而起到加深理解、培养能力的作用。讲评后要求学生对练习进行再思考,逐步深化、巩固,这要求老师认真组织纠正错误工作,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建立错误试题档案本,尽量做到少犯同类错误。
四、研究学情,精心紧抓查缺补漏
在研究教法、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复习效率。要研究学生,吃透学情。科学备考的基础是“备学生”,包括分析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点、意志品质、最近发展区、思维方式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等。在进入高三复习后,可召开学生座谈会或问卷调查,主要是了解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希望要求等,增强复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由于每节课涉及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纵横交错的,要注意将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形成网络系统,并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教给学生,老师的任务就是及时查缺补漏。比如,定期以小考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套试卷,然后收上来批改,若面批面改则能成倍提升查补的效益,针对学生个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告诉要注意的问题,回答得好的或是有进步的,适时加以鼓励。这种做法从短时期看固然会增加老师的工作量,但效果显著,效率很高,指向明确。从长的时期看,因为减少了反复,所以实际花费的时间并不会有太大增加。学生把对自己的这种指导当做是一种浓浓的爱,心里很是感激,一般上次犯过的错误下次都会牢记在心不会再犯,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有条理。同时,和学生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当然,高三复习课还面临许多矛盾和困难,如复习时间少、高考内容多、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因此,要取得好成绩,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关键是在备考科学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