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
2015-09-10陆蓓
陆蓓
[摘 要]追问,即在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提问之后的再次提问,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再思考,进而达到深度解读课文的目的。对语文教学来说,课堂追问要步步深化,抽丝剥茧;死缠烂打,不依不饶;捕捉意外,随机生成。唯有如此,才能使语文学习走向深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 追问 深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71
追问,即在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提问之后,又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多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课堂提问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与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合理整合,巧妙穿插,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追问,使语文学习走向深处。
一、追问要“追”——步步深化,抽丝剥茧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问题看似浅显,但学生并不一定明白。在教学时,教师如能就这些地方往深处牵一牵,引一引,追一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学生的阅读一步步深入。
《菩萨兵》教学片断
师:听说红军要来,藏族同胞为什么要躲进深山?
生1:因为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派的苦头,他们以为红军战士与反动派一样坏。
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反动派的坏,使藏族同胞提起军队就来气?
生2:“吃尽”这个词充分表明了藏族同胞吃了许多苦头。
师:反动派们怎样让藏族同胞吃苦头?
生3:他们抢老百姓的粮食,毁坏庄稼,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师:,他们对军队害怕到了什么程度?
生4: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就躲进了深山。
师:这种种现象表明了什么?
生5:藏族同胞与红军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误会。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为了使学生对藏族同胞为什么躲进深山有个清楚的了解和认识,进而为学生体会“朱德为什么急坏了”提供帮助,教师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吃尽”一词进行如抽丝剥茧般的追问,步步深入,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追问要“拷”——死缠烂打,不依不饶
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迸发出真知灼见,也可能一无所获或出现各种解读错误。当学生解读错误时,教师不妨采取追问的形式,使学生在追问下思考,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片断
师:如果你是公仪休,面对那位会说话的管家,你会收下礼物吗?
生1:我会收下,鲤鱼的味道太鲜美了,我爱吃。再说了,不过两条鱼而已,有什么了不起的。
师:可是如果你收下了鱼,当对方让你以权谋私时,你想过可能出现的后果吗?
生2:他收下鱼,却不帮人家办事,人家会怀恨在心,想办法让他的官做不成。
这个教学片断中,在对公仪休是否该收受礼物的讨论上,学生出现了不同看法,对学生的不同看法,教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通过追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拷问”,使学生对公仪休拒收礼物的深意在认识上更进一层。
三、追问要“活”——捕捉意外,随机生成
在语文教学中,虽然教师有预设,但是随时会有出乎教师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面对意外的发生,教师要认真聆听,睿智追问,使这种节外生枝演绎出独特的教学价值。
《推敲》教学片断
师:今天我们就来推敲一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请大家想一想,“绿”还可以换成哪些字?
生1:“吹、过、到、来、至、染、临……”
师:有这么多词语可用,王安石为什么偏偏选择“绿”这个字呢?
生2:“过”字虽然能够写出春风吹到了,但是表现不出春天绿意盎然的气息。
生3:“绿”字可以表现出春风给江南带来了一片绿色,同时使世上万物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师:是啊,一个“绿”字表达了作者眼中的一片景,心中的一片情,更使我们感受到作者遣词用语的讲究,这也是与作者的反复推敲分不开的。其实,“推敲”这个词本身也有一段有趣的由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教材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拓展、重组与整合。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灵活,又贴近学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虽然课堂提问是教师提前预设的,但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是教师预设不了的,追问策略的运用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提问的不足,随着课堂的变化而变化,随时调控,有效生成,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深处。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