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5-09-10蒋凤伟
蒋凤伟
摘 要: 校本课程注重突显本校的教学特点,设计高中数学的校本课程应按照实际展开探讨,为本校师生打造高校、优质课堂,融入新型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本文坚持校本建设的原则,探究数学课程的整合、建设方式。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校本课程 校本建设
引言
建设校本课程应考虑本校和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条件突出校本课程的特色、亮点,满足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用新型教学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前沿知识,将新知识传授给本校学生,实现校本建设的顺利发展。
1.注重衔接新、旧数学知识
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教师应注重整合新、旧知识,实现旧知识点和新知识点的有效衔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高一教学中渗入“初、高中衔接”环节,将初中、高中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提炼出校本课程。如,学习高中《函数》一节课程前,教师可事先整理初中阶段学过的“一元一次、正比例、反比例、一元二次”等函数内容,并思考、总结这些内容和高中函数的联系,构建初、高中知识网络,帮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函数的知识[1]。具体构想是:鉴于高中、初中函数的研究思路大致相似,教师可思考两者的共性,探索出有效的高中函数教学法。学生对已学知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从初等函数切入高中函数的学习,从而明晰学习目标,快速投入学习状态。传授函数与方程一节的知识之前,可将初中学过的知识(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等)进行复习,然后再进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学习。由于回顾了旧知识,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充足的准备,能够事半功倍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
2.加强开发探究性校本课程
按照数学学科的特点,可将其划分作两个基本主线,两条主线既是数学思想、知识方法。两块内容互不相同,但又互相补充。数学具体知识的外显性强,属于“明线”,这部分内容是教材课程的主体成分;数学概念思想是一种思维工具,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其潜在性较强,属于“暗线”,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内在灵魂”[2]。校本课程的素材应来自数学教材,对教材课程进行二度开发、二度探究。例如,教师可将“探究数学思想”当做其中某个课程活动,此活动通过探讨一个例题,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涵思想,起到挖掘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作用,具体过程如下:
是一个固定的椭圆方程,通过解答此题,研究椭圆性质。主要是了解x、y的取值情况,这样就能知道曲线坐标及其范围,此方程探究结论为:|x|≤a,且|y|≤b。
探究1:方程中,变量的大小是有克制的,不可随意取值,具体条件可从非负项里面得到,即从中演变出,然后得出|x|≤a;以同样方法得|y|≤b。
探究2:由于方程、函数及不等式存在密切联系,在题目方程中可以解得变量,然后得到函数,分析函数性质即可了解椭圆的相关知识。即从中演变出然后得出|x|≤a;以同样方法得|y|≤b。
探究3:可将题目方程转变为有关一个特定变量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采用之前学习过的判别式法进行解答。即从中演变出由于△≥0, 则 |x|≤a;以同样方法得|y|≤b。
从上面3个探究看出,在探讨同一问题时,可以选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促使学生的思维逻辑得到有效锻炼,养成自主探究的好习惯。椭圆性质探究的特征有下面三点:
第一,探究1中,讨论“非负项”问题,然后建立不等式,解得变量范围,最后得出结论。
第二,探究2中,通过建立并探究函数性质,以等式演化出不等式,然后解出答案。
第三,探究3中,运用判别式法建立b因为△≥0,最后得出结论。上述探究运用到“由不等式转化成等式”的方法,巧妙实现了问题的转化,体现了问题转化思想。以此类推,等式问题同样能够转化成不等式问题,这些问题的探究有相应的共性,教师在教学中可归纳其中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理解“等”和“不等”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解答类似问题时,学生可借鉴“相互转化”、“问题转化”的解题思路。
3.注重提供多元化学习空间
其他学科整合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可加大教学信息量,让学生体会到更多、更广的数学功能,促进本校课程的建设。因此,校本课程应突显多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探究空间,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达到数学教学的本质目标。例如,数学校本课程可融入“自主研学”环节,教师按照学生特长,设计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分析、研究。如,运用函数知识探究“交通密度、交通流量、交通速度之间的数学关系”;运用数学、物理学科相互结合的内容探讨“如何有效管理红绿灯信号”、“如何设定黄灯时间”等问题;运用数理统计法研究“某地城市的交通管理”、“交通违章数据”等内容。这些问题来自现实生活,通过自主分析,学生既可掌握交通类的知识,又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记忆,突显了校本课程多元化的探究特征。
4.重视建立整合化学科网络
建立科学、系统的数学课程网络,可有效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构建学科网络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多个学科的内容,实现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促使学生领悟课程网络内的学科规律,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例如,以整合视角审视“数学、地理学科的相互渗透”,进而开发出校本应用课程,如,借助高中函数图形中的“单调性”知识探讨“正午时分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运用高中数学中的作图方法设计地理教学的活动内容;运用高中平面几何原理、正午时太阳光线情况共同推导出某个城市纬度的测算公式[3]。这些课程内容融合了两门学科的知识,体现了校本课程的整合性,学生通过探究这些内容,可提高自己的分析、思考、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结语
数学学科包含的内容较繁杂,新、旧知识的衔接性较强,高中数学的校本课程建设应注意整合初、高中学科内容。校本课程包含的内容既要符合教材思想,又要突显学校的本身特点,把理论、实际结合起来,不可照搬别校的建设模式,也不能脱离数学教材的规律及观点,以此开发出独具本学校亮点的数学课程。
参考文献:
[1]孙志刚.普通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4):152-153.
[2]帅敏.谈高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办法[J].读写算(教研版),2014,10(18):365.
[3]张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3,3(9):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