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辞 韵律 意境 品格

2015-09-10庄会芝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11期
关键词:音韵品格意境

庄会芝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必须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据此,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多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笔者认为,教学时,我们不仅要授予学生与文言文阅读相关的基础知识,比如解释词语、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于向爱美、创造美的道路前进。”(叶圣陶言)

一、言辞鉴赏:精练之美

叶圣陶曾言:“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来似乎浅近,但是最基本的。”因为语言文字是包括文言文文本在内的所有文学艺术作品中所承载的丰富意蕴的艺术载体,是作者思想情感与文学艺术才华的具体表现,是我们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多维度沟通的纽带与桥梁。入选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文本之所以脍炙人口流芳百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拥有精美凝练的语言。故此,阅读教学文言文文本时, 我们必须从文本的语言下手,深入体味文言文语言之精美,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感受文言文语言的无穷魅力。

以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我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的途径来感知与鉴赏这篇经典文言文文本语言的精美与凝练:1.请数一数,全文共有多少个字符?共交代了哪些事项?2.描写了哪些优美的自然景物?3.作者是用怎样的文笔描写月色下的庭院美景的?4.写到了几位人?抒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5.假如同学们也写一篇《记夜游》,大约要多少字才可以将叙述、写景、抒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对月色下的环境描写,是否也可以如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般脍炙人口?

二、韵律鉴赏:余音缭绕

我国古代的很多诗文比如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用来歌吟传唱的,特别讲究语言的韵律之美。我国古代的散文,因为受到诗歌音韵之美的影响,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具备了音韵美的特质。比如,在语言文字的组合排列层面,要么整齐划一,要么错落有致,要么骈散结合等,在修辞层面,大量运用比喻、对偶、类比、排比、双声、叠韵等,以此增添文言文的艺术魅力:读者朗读起来,会产生一种铿锵有力或者抑扬顿挫或者一唱三和或者节奏分明或者和谐优美的审美体验。

例如刘禹锡《陋室铭》的前半部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上述语言,不仅字数相等,排列整齐,音节和谐,而且句末押韵,诵读起来不仅感到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而且朗朗上口,极易朗读成诵。文章的后半部分也极具音韵之美:“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孔子云:何陋之有?”因为骈散结合,读之,颇有抑扬顿挫、错落有致、余音缭绕之音乐美。教学时,我曾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反复朗读课文的途径体味其音韵之美,起到了极好的审美体验效果。

三、意境鉴赏:赏心悦目

王国维曾言:“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又说:意境就是境界,而“境界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可见,意境的构成包含下列两个方面:其一,自然景观必须客观与真实;其二,要具备景外之意,含蓄委婉,即要求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相统一。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文本,非常注重壮美抑或优美意境的营造,能够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以《三峡》为例。文章开篇就着力描绘三峡两岸“略无阙处”与“隐天蔽日”连绵高峻的群山画面,其后着力描写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湍急水流的画面,接着将三峡及两岸“清荣峻茂”山青水秀的画面切换到读者的眼前,最后再将画面定格在“属引凄异”的凄凉氛围中。如此,便给读者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与凄凉悲惨并存的意蕴丰富的意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执教《三峡》这篇文言文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描绘的上述意象,鼓励学生联想与想象,在脑海中将文本中静态的文字转化为立体的情境,将自己置身于文本所营造的意境中,与作者展开多维度的心灵对白,深切感悟作者寄寓于意象中的丰富情感,力求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获得妙不可言的审美体验。

四、品格鉴赏:美化心灵

入选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本,比如《记承天寺夜游》、《出师表》、《唐雎不辱使命》、《愚公移山》等,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闪烁着耀眼的人格光辉的仁人志士或者英雄豪杰形象。教学上述文言文文本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充分鉴赏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闪光之处,与上述文言文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层次的心灵交汇,感受其高尚品格或者人格魅力,并引导学生以之为榜样,以此陶冶学生的品格,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苏轼的千古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豁达开朗的艺术形象——苏轼。教学时,我曾引导学生做如下思考:假如你就是文学才华与政治才华皆显著千秋的苏轼,面对贬官与外放,你是否甘愿做一个在美丽的月色下与友人闲庭散步的“闲人”?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塑造了一个知恩图报、自始至终效忠刘氏父子的艺术形象——诸葛亮。教学时,我曾引导学生如是思考:假如你就是《出师表》中的诸葛亮,面对昏庸无能的刘禅,你会做何种打算?此外,教学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时, 我曾引导学生做如下思考:1.当我们的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你是舍生取义还是明哲保身?2.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倡导的舍生取义精神,在我们建设四个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是否还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其理由是什么?

总之,我国古代文人用世界上最精美的语言,记载着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时至今日,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文言文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尽情领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美学特质,参悟我国古代先民们的微言大义与精言要义,以此达成下列诸多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陶冶学生的高尚品格与美丽情操。

(作者单位:莒南县筵宾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音韵品格意境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春色满园
论汉字三美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冬季暖男必备
一朵花的意境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