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高中地理教学危机
2015-09-10王兴华
王兴华
摘 要: 地理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给地理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者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取得明显的成绩,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对新课程的认识已经从狂热到冷静,对在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
关键词: 教育价值 教学危机 表现性评价
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提倡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和地理科学理论分析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好准备。从2005年的全面推进、2006年的反思调整、2007年的深化和完善,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已经10个年头,笔者在2002年9月参加工作,非常幸运地在刚参加工作伊始就接触新课程的先进教育理念。
笔者13年来经历了由渴望——彷徨——困惑——顿悟等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其间与传统的教学活动相比取得一些教育教学成果,尤其是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培养方面取得明显的成绩。但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发现并不能对新课程不假思索地无条件接受,13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潜在的“危机”。13年来笔者根据在一线教学的亲身经历和观察身边教师的教学行为;参加省、市、区各级培训和教研活动,以及在学生中的调查研究,对在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
一、正视地理教学危机
(一)危机一:片面追求探究式教学,忽视其他教学模式。
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倡探究性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意图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因而探究式教学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但是,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探究式教学,既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又不管学生认知水平能否适用于探究,似乎一提到教学就是探究式教学,其他教学方式都过时,都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都应当摒弃。课堂表面看起来热闹,课堂实施的教学目标未能实现,“无事就探究”的现象不能轻视。另外,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二)危机二: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提倡地理教学需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有的教师理解片面,为了追求师生互动,一改过去讲述式的“满堂灌”为提问式的“满堂问”;把目标分解为一系列问题,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问到底,学生疲于应付。提出的问题往往因为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而显得繁而无序,琐而无纲,造成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主次不分,学生心中的疑惑仍然在提问中延续。提问对象存在盲目性,随机叫学生学号、随便提问或者让后排的学生和靠近讲台的学生回答。整节课有时就围绕一个问题在重复讨论,既耽误时间又没有教学目标。
(三)危机三:过于依赖媒体教学,忽视传统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交互性强和丰富的表现力等优势,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但是有的教学不能无视教学内容的需要,过于依赖多媒体,盲目地使用多媒体,造成多媒体使用过程中的种种问题: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一种简单的传声筒,变相的发言人。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学生的认知能力。另外,有些课件使用大量的三维动画,复杂的图案背景,再加上一些不协调的音乐,使学生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课件的变化上,忽略对知识的掌握,喧宾夺主,冲淡主题,使学生成了多媒体的观众。
(四)危机四:无效或低效的评价体系,挫伤学生积极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评价学生,比如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评价,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等。某些教师在朝着这方面努力,改进评价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但是,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只重视知识学习的评价,不重视情感能力和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从某些教师命制的试题可以看出,考查知识掌握情况的题目仍然占据试卷的绝大部分版面,更有不少题目是考查知识内容的细枝末节,而不是核心概念和原理。《新课标》提出的建立学习档案袋的要求难以落实。只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未能把学生当做评价的主体,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但泛泛的廉价的表扬过多,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既没有发挥激励的作用,又不能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二、寻求走出地理教学危机的办法
(一)掌握探究问题的“量”和“度”。
《新课标》明确提出“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并非以一种方法否定其他方法。传统教学法,如讲授法、启发法、分层教学法等不能摒弃,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综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课堂开展评价也要重质量。
教材中的全部探究活动并不都是要求所有学生必做的。如何取舍,关键看《新课标》。凡是《新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列入的探究活动,都是要求所有学生必做的。《新课标》在“活动建议”中列出的活动,建议学生做的,能做的尽量做,没有条件的可以不做,也可以用其他活动代替。
例如,必修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材中,关于水循环的环节是考点要求掌握的内容,教材中是直接给图,让学生读图掌握,但笔者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初步了解水循环的概念,环节中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三个环节基本掌握,让学生通过长江水的补给方式联系原有的知识进行探究,自己动手作图,就能掌握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三个环节,而且一旦掌握就不会出错,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每个环节的影响因素,学生也可以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塑造地表形态,与此同时可以很好地为下一章中河流地貌的发育做好铺垫。这样一个探究活动可以串联起多个知识点,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
(二)教师主导在课前,学生主体在课堂。
《新课标》在肯定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导”,学生是发展的“主体”。通过教师教育观念的提升和教学策略的创新,为学生发展提供条件和空间。教师应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研究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正确地阐述探究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完全必要的。笔者多年来一直在研究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如何既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
建议以“导学案”为抓手,教师提前一天发放导学案,指导学生明确考点、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明确学习内容,增强预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学习目标、要求、重难点,在课本上做一定的标记,理解掌握所学内容,要求学生记下自己预习时没有弄懂的问题。上课前,教师要将学生的学案收上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批阅,了解学生的问题,从而把握学生的困难与疑惑。通过批阅,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的预习,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了解学情。教师可根据批阅讲学稿,了解各班不同学情,确定学习的起点,及时进行二次备课,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以上是2014年度调查本地区地理教师一天工作时间安排,不难发现教师在课前准备和批改作业上的时间占79%,上课的时间只占一天工作时间的14.5%。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课堂可以更自主地师生合作,长期坚持,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有极大的好处。
(三)合理开发媒体资源,有机整合其他资源。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求异、洞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直观教学多优于一般的讲解,利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而且形象的电化教育创设了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重视多媒体的配合使用,以提高教学效率,这一点应给予充分肯定。
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必须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首先,课件制作不仅要有好的内容,还要使人赏心悦目,只有把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才是成功的课件;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学生的听课情况,面带微笑,经常注视学生,用心和学生交流,不操作机器时,走到屏幕前或走到学生中,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教学手段起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在实际课堂使用中,要控制时间,不能让多媒体占用课堂教学时间的1/3,不能忽视基本教学技能,比如板书、黑板画图。
(四)制定合理评价标准,进行表现性评价。
针对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提出表现性评价作为质性评价的一种具体方式,它将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依据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不仅能评价认知领域的内容,而且能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
成功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在于清楚界定学生活动表现的评价标准。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首先对要评价的活动表现,教师先实际操作,记录和研究自己的活动表现及任何可能的表现成果,列出这些活动表现的重要方面,作业指导和评价学生活动表现的标准。其次,按活动表现出现的顺序列出评价的标准,以便观察和判断,活动表现评价标准的数量不宜太多,一般限制在5项至15项之间,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和可量化的学生行为和成果特质来界定表现性评价的标准,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字眼。
有了评价标准之后,需要恰当的评价工具。目前,在中小学表现性评价操作过程中,使用的一般工具是评价表,常见的有核查表和等级量表。来自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可设计在一张评价表上,也可用不同的表格区分开来。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综合评价的有效途径,某些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下面是笔者学习设计的一则表现性评价案例。
问题情境:演讲——我的故乡。
活动目标: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内容,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区域发展的差异。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介绍自己的故乡,请同学上台演讲。(背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外来人员较多,每个班级都有部分学生来自其他的地区)
总之,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质性评价方法,根本目的是促进发展,使用激励性的语言表达,营造有利于沟通和发展的心理氛围,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发展。能够坚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评价,衡量学生持续性的学习效果,整理成成长记录带,以便真实、具体地反映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状况。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7).
[2]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100个优秀教师教学心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赵占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中学地理教学,2007(11).
[4]郝建平.教学评价的设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05).
[5]王田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推动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和评价实施[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