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课三磨见“真金”

2015-09-10王辉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5年11期
关键词:花苗教参金子

王辉

《金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彼得·弗雷特在萨文河畔淘金数月却一无所获,失望之极准备离开时,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受到启发,便留下来种花,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教学参考用书》中明确提出了有关价值观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懂得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由于本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且意蕴深刻,耐人寻味,我个人十分喜爱,因此多次执教该课。然而在备课过程中,随着文本解读的逐步深入,我对教参中所揭示的价值观有了自己的思考,在一次次的磨课中,也仿佛文中主人公一样一波三折地寻觅着属于我们自己的“真金”!

一、独立研究,一次磨课

第一次上《金子》一课时,我还是教参的忠实执行者,抱定“勤劳致富”这一大家似乎都没有异议的主旨设计教案。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和第六自然段,深刻体会彼得·弗雷特的勤劳。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通过抓“埋头苦干了几个月”体会时间之长,抓“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坑坑洼洼”体会工作量之大,抓“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着”体会彼得的辛劳寂寞,再结合“也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感受他一无所获后的失望之情,以便为下文叙述彼得如何获得成功埋下伏笔,形成对比。虽然第六自然段中对彼得是如何培育花苗的内容只是简单地一带而过,但我把它作为课文的拓展点,以填空的方式让学生想象补充,练习说话:“当彼得看到花苗上有虫时,他 ________;看到野草和花苗争抢营养时,他 ________;看到花苗渴得无精打采时,他________;……”由此深入理解“全部精力”一词,再次感受彼得的勤劳,体会他成功后的自豪之情。总体来说,第一次执教《金子》,学生对彼得的勤劳致富认识深刻,至于其他方面,由于教师自身解读不到位,故而学生也印象肤浅。

二、学习同伴,二次磨课

第二次上《金子》,是在参加镇江市骨干教师培训班教学观摩活动后。当时同台展示的我听了另一位学员颜老师执教该课,便感觉到她对文本的解读比教参中的“标准答案”深入。颜老师重点抓了第五自然段中的“若有所悟”,引导学生思考彼得“悟到了什么”,并通过填空明确:彼得放弃了 ___________,选择了 ___________,期望 ___________ 。她还补充介绍了北方人在南京卖萝卜失败的故事,强调致富思路转变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到彼得是个智慧的人,最后得出结论:勤劳+智慧=成功。不得不说,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已经超越了教参中的条条框框,有了更多自己独立的思考,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细想之下,的确如此!难道一开始淘金时的彼得不够勤劳吗?可为什么还是没有成功?如果将道理仅仅归结为“勤劳致富”,显然是有失偏颇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彼得为什么最终能成功?有着变通的创新思维才是他获得财富的前提,因为要实现梦想,光有勤劳是不够的,思路决定着出路!后来我学习她的做法,在本班上课时,学生对彼得从平常现象中发现商机的独到眼光印象深刻,对文章所体现的价值观也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

三、专家引领,三次磨课

第三次上《金子》,是因为某学校邀请我在市级教研活动中上一节观摩课。特级教师孟纪军在听完我的试教课后,建议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锁定在最后一段的“唯一”一词上,通过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彼得的与众不同,即他的“唯一”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以此来引导学生认识彼得身上所特有的品质特征——他虽然不是唯一勤劳的,却是唯一智慧的,唯一坚持的!这才使得他找到了“真金”: 坚持+智慧+勤劳=成功。这样的解读无疑是合理而又全面的:彼得是坚持不懈的,无论是前面未能成功的淘金,还是后来五年的培育花苗,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对梦想的追求;彼得是善于发现的,他能从雨后土地上长出一层绿茸茸的小草这一极为常见的现象中悟到土地很肥沃,适于种花,由此转变致富思路;彼得是辛勤劳作的,因为梦想的花开需要有足够的汗水来浇灌,勤劳是一切成功的基石,这恐怕也是教参中将价值观定位于此的根本原因。在观摩课后的点评环节中,专家们对这节课文本解读中所体现的正确的价值观予以了较高的评价。

《金子》一文价值取向的步步深化,再次印证了对文本解读到位是把握正确价值观的基础。文本解读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体现正确价值观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意领会编者的编排意图,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教材文本的价值取向,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领儿童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

(江苏省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 212400)

猜你喜欢

花苗教参金子
金字塔是用金子造的吗
小花苗
春天的早晨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一个接一个金子
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
三十年来我国语文教参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