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发散思维
2015-09-10张颖
张颖
[摘 要]死气沉沉的大脑毫无创造力可言,同样,千篇一律的作文也毫无新意。巧妙地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对作文进行主题发散、结构发散、内容发散和修辞发散,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作文凸显个性,更加鲜活、生动。
[关键词]主题发散 结构发散 内容发散 修辞发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82
在一次中外学者参加的如何开发创造力的研讨会上,日本一位专家村上幸雄先生捧来一把回形针,请大家打破框框,看谁能说出这些回形针的更多用途。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大约10种,可是村上先生可以说出300种,大家很佩服他聪慧敏捷的思维。而中国一位以“思维魔王”著称的许国泰先生却说他可以说出3000种,甚至是无穷。许国泰先生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通过各种各样的前线塔桥,将思路拓展开了,而不仅仅局限于事物本身,常常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事物与规律。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扩散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角度去设想的展开型思考方法。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更需要学生的这种发散思维,而思维导图就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主题的发散
写作文不能拿来就写,没有主题,所以写作前首先要确定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谋篇布局。如一篇作文的要求:“今年的森林运动会又开始了,上年因为骄傲而失去冠军奖杯的大象与冠军松鼠又遇到了……”请续写故事。这时我们就要想一想,这篇文章我们想表现什么,也就是主题是什么。有的学生以“不骄傲才能取得胜利”为主题,有的以“比赛重要,帮助他人更重要”为主题……把脑海中想到的和这个故事有关联的主题都画在一张草稿纸上,然后筛选其中一个写在思维导图图纸的正中间。主题就好比一棵大树的根。
二、结构的发散
如果主题是根,那么结构就是枝干。文章的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对照式、递进式。而在三年级上册中,我们学到的最多的就是总分式。例如《东方之珠》《北大荒的秋天》等课文都运用总分总的结构,而这两篇文章的分写部分,例如浅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香港的夜晚等段落运用了总分的结构,第一句就是这一节的中心句。在总分结构中又分为总分总、分总、总分三部分。例如,写《自我介绍》一文可以按照分总的结构写,先分别介绍自己的外貌、性格特点、爱好特长,然后总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写《我的家乡》时,可以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写,先总写家乡的特点,然后分四季写,也可以分不同的景点写,最后总写对家乡的热爱。当然,也可以另辟蹊径,按照总分、分总的结构写。总之,确定好结构,就要从主题上分出几个分支,用不同颜色的笔分为几个部分标注,写好每个分支的大意。这就是大树的枝干。
三、内容的发散
确定好主题、结构后,要围绕这一主题,根据结构展开想象。例如:在大象和松鼠的森林运动会中,它们都有什么比赛项目?学生有的说跑步,有的说跳高、跳远,有的说游泳,还有的说摘果子、运送木头、赶小猪、拍球……我们可以把这些项目写在归属的那个分支上,像茁壮的树枝上长出的绿叶。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再接着往下一步一步地拓展想象。写《我的家乡》时,有的学生会描绘家乡的四季之美;有的学生则重点抓住家乡最有特色的景物写,如清澈的小河、葱绿的大山、一座小桥等;有的学生会重点写家乡人的勤劳、热情;有的学生则写有关家乡的美丽传说……由此可见,一个主题,内容可以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四、修辞的发散
大树扎根,长出了枝叶,已经很茂盛了,可是现在的大树就好像是没有叶子和果实,而修辞就是让大树长出翠绿的叶子、红红的果实。三年级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这些修辞能让语句更生动。在思维导图中,我们可以在重点语句下写上运用了什么修辞,再润色语句。如:“小河清澈见底,在自由地流淌。”运用不同的修辞,语句的表达效果也不一样。比喻手法:“绿绸带一样的小河清澈见底,在自由地流淌。”拟人手法:“小河清澈见底,在自由自在地跳舞。”排比手法:“小河的水真清啊,清得让人一眼就能看到底;小河的水真绿啊,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小河的水真甜啊,喝一口,甜丝丝的,直入心田。”学生在运用夸张时,感情更充沛。例如:“门口的柏油马路晒化了,连我自己都好像冰糕一样在慢慢地融化。”这样写,突出了夏天的热。
如果每次作文前都可以让学生画出一幅完整的作文思维导图,那么学生的作文就有中心,有条理,重点突出了。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经常训练,对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