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渔欲”漫谈
2015-09-10姜丽敏
姜丽敏
摘 要: 鱼就是固有的知识,渔就是获得知识的方法,欲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本文逐层递进从三者到底孰轻孰重,以及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角度进行深入阐述。
关键词: 讲授法 自学法 学习兴趣
中国有句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识是说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就要学会钓鱼方法。
有一个寓言故事这样讲道: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地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我想你一定会说:好聪明的小孩。错了,他如果只要钓竿,那他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是没用的,因为钓鱼重要的不在钓竿,而在钓技。有太多人认为自己拥有了人生道路上的钓竿,再无惧路上的风雨,如此,难免跌倒于泥泞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为只要有钓竿就有吃不完的鱼,就如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我们沉醉在其中。教学应该以教师的教为主导,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是有教有学的,是师生互动,是合作,是督促,是在两种力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以教师为主导”,钱先生解释说: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我们一直强调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这种方法的实施是有前提条件的,我们决不能在没有教给学生钓鱼技巧的时候,空给学生一根鱼竿。受人以鱼即便不可取,有了鱼还是够人生活一段时间的。在授人以渔之前,授人以鱼是必须的。足够的鱼可以保证他不会被饿死,足够的鱼可以给他足够的时间掌握钓鱼技巧。因此鱼、渔都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缺一不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掌握好尺度,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利用两者的关系把教学工作做到极致。
学习过程中,方法的获得需要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离开具体的知识学习不可能形成方法,但教师不能一味灌输知识,要引导学生寻找其中规律和方法,否则掌握再多死知识又有什么用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方法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找到的,如果教师像灌输具体知识那样灌输方法,结果学生只会产生厌学心理,那就什么好方法也没有用了。
还有一种理论说,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欲就是欲望,就是学习兴趣,当一个人想学习、喜欢学习的时候,就会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寻找方法。只要我们燃起学生内心的学习激情,那么学生就会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把外在的压力变成学习的动力。那样,学习成绩提高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乌申斯基提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只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学生只有怀着对学习强烈的兴趣,才能产生探索的主观意愿,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使学生带着浓厚学习兴趣参与到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探究活动。
我们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还有的人说教师要做长流水,要做源头活水。我说一桶水也解决不了学生的需求,不同的学生需求不一样,你有的不一定是他需要的,他需要的你也不一定有。教师在浩瀚无穷的知识海洋面前永远都是渺小的,你不可能真正满足学生,更何况许多教师不能真正有一桶水,更别提细水长流、源头活水了。因此,不论给学生多少水,都不如引导学生找到水源,让他们有找到水源的欲望、决心和意志。这就是我们说的给学生学习方法,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我给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点燃、点拨和点评。点燃学生的激情与欲望,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给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与获得结果时,进行点评,让学生有方向性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
[2]陈琦.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
[4]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
[5]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6]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7]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