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分层导学的运用
2015-09-10林建平
林建平
摘 要: 初中生容易受到性格因素、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思考方式和思维能力上受到制约,从而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产生明显的差距。学习优秀的学生会觉得上课没有劲,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会觉得上课听不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受到严重挑战。因材施教既能满足个别学生的需求又能照顾到全体学生的感受。本文探讨了分层导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分层教学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以生为本
应试教育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许多教师为了提高中考成绩往往忽略了后进生,使得后进生因为不喜欢数学教师而对数学失去兴趣,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势在必行。
一、调查学生差异,合理导入分层
合理合法调查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全面落实分层导学理念的关键所在。笔者通过对学生以往的数学成绩,以及他们的各种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性格和情感方面全面分析考虑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合理分层。但是分层导学和分层教学是有区别的,分层导学是默默进行的,不让学生有所察觉,教师只要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
分层主要分成三个部分,即三层。第一层是潜力组,由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组成。这组学生的特征:学习能力不强,缺少热情,学习方法欠佳。第二层为好望组,由成绩一般的学生组成。这组学生的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不稳定,学习方法有待改善,学习兴趣不浓厚,但好望组的学生无论个体还是在总体上都比潜力组的学生有优势,平均成绩相对好。第三层为猎豹组,由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这组学生的特征为:学习成绩优秀,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习惯也很好。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在这次分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并且让初中数学课堂变得更和谐。
二、充分总结教材,科学创建分层
教师要以教材为根本,因为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分层导学这一活动也要以教材为准绳。在此期间,为了能让分层导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需要对着三组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差异做一定的了解,制定出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内容和程序,以及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根据三组学生的具体不同情况布置任务时也要由浅入深,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重点和精髓,从而让学习更上一层楼。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八年级数学上册中的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为例。潜力组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先观察生活中看到的几何图形,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存在,然后由几何图形联想到概念,最后达到掌握基本知识的目的。好望组的学生学习能力要稍强些,布置任务的难度系数要加大,尽量力度稍微放大些,在确保他们掌握好基本概念的同时引导他们思维的发散,锻炼他们动脑的能力。而猎豹组的学生是相对优秀的,学习能力也是最强的,可以给他们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或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自主探究。比如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相似之处,全等三角形的反证明,等等。
三、教学以生为本,全面落实分层
在实践中,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我们可以在进行课堂练习时候加以针对性辅导,即给他们不同的练习项目满足他们各自的需求,使他们的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有所提高。
比如,在讲解“轴对称”的概念时,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给三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思考任务,潜力组学生能力不强,布置的任务也要相对简单,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生活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针对个别同学的疑惑要及时点拨,帮助他们思考问题。好望组的学生比潜力组的学生思维能力要强些,接受能力也比潜力组强大些,可以让他们更深一层次地思考,比如如何判定是抽对称图形,它的判断依据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一系列问题学习,能起到发散思维的作用。最后是猎豹组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就像猎豹一样,综合实力非常强大,还善于思考,给他们布置的任务一定要具有延伸性和开放性。比如利用逆向思维判定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总而言之,潜力组和好望组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提高基础题目的答题效率,但考试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在稍有难度的题目上会有不知如何下手的情况出现。因此,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鼓励好望组和潜力组的学生向猎豹组学生学习,多提出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问题,总结学习方法,达到共同进步。
四、规划课后练习,实现作业分层
学生要想巩固基础知识,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熟练程度,课后练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分层导学的理念中,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后练习的难易程度也要有侧重。
以“二次函数”中的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为例。在布置课后练习时要有针对性,潜力组学生可以给他们多布置一些基础题,巩固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了解,好望组的学生在潜力组学生任务的基础上,可以作适当延伸,可以让他们思考怎么用函数来观看,函数的性质是什么,可以在草稿纸上自己画函数来得出结论。由于猎豹组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可以在任务中布置一些发散型思维的问题,比如鼓励他们阅读“方程史话”,并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现他们对学习目标的延伸。
笔者对分层导学做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最终得出了一些结论:首先,学生得主动参与分层导学的模式,要化被动为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下去。其次,分层导学虽然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也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只专注于分层导学而忽略了其他方法的重要性。然而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情绪,与家长保持联系,与学生不定期地进行交流。最后,智力因素是一个方面,但很多时候非智力因素也很重要,所以教师在实施分层导学时既要关注教学方案,又要注重与学生的关系,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李玉苓.提高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习效率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
[2]潘本元,沈君佑,郭德峰.试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J].数学教师,19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