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意识在翻译中的体现

2015-09-10陆丹妮

考试周刊 2015年13期
关键词:文化意识文化差异

陆丹妮

摘 要: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表达和传播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渠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渊源,要把一种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文化内涵。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格,以及社会成员的人从社会中习得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是整个文化的基础,是人类文化传递的工具和表现形式,语言现象本身就是一种民族的文化现象。因此,文化意识是成功翻译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文化意识 文化翻译 文化差异

一、引言

文化翻译是指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考查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它要求译语要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要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

翻译活动首先是语言本身的一种表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与其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因此翻译活动是文化传递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文化意识。

二、翻译、语言、文化的关系

(一)翻译与语言的关系

做翻译要有较强的语言功底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在英汉或者汉英翻译中,懂得这两门语言是最基本的。汉语和英语在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上均有明显的区别,因此,翻译时能用译文的形式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就算达到目的了。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我长年感到苦闷,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离有多远……要不在精神上彻底融化,光是硬生生地照字面搬过来,不但原文完全丧失了美感,连意义都晦涩难懂,叫读者莫名其妙。”可见无论是原作、译作,都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思想、情感、形象都是通过语言呈现的,因此在翻译和翻译批评的研究中,第一位的重点是语言。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相互缠绕、难以分割。早在1921年,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就在著作《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中。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语言能够保存和促进文化的发展。“每一种语言都服务于文化并反映该文化的需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亦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化形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都会在语言当中得以体现”。

文化与语言相辅相成,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是学习相应语言文化的过程。文化与语言关系十分密切,文化包含语言并影响语言,而语言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三)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翻译之所以复杂,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同时受文化的制约。张今曾在《文学翻译原理》一书中对翻译创作做过精辟的论述:“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因此,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在翻译过程中传达文化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一旦进入语言交际,就需要对文化内涵进行理解和表达。这要求译者不仅有双语的语言能力,而且有丰富的双文化知识。

文化与语言有着密切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深深根植于语言中。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是基于文化与语言关系的研究之上的。翻译活动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还涉及文化问题。翻译应从传统的字面翻译过渡到文化翻译,转向学科意义上的跨文化的翻译研究。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文化词汇蕴涵的文化意义及其产生的文化联想意义大不相同,语言、词语中蕴涵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因此翻译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更要克服文化的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信息的代码。语言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反映了该语言社团认知世界的方法,记录了该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集中体现该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信息。语言与文化是一个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只有能反映文化才有意义。因为翻译首先涉及的是意义,而词只有与文化相关联才有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语言处理时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翻译是将一种文化环境里产生的作品移植到另一种文化环境里,因此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翻译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个思维再创造的过程,准确地理解原文是翻译好一篇文章的关键,同时译文要流畅、明了、易懂。总之,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的传达,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作用已日益突出。

三、翻译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一)翻译原则的体现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遵循“忠实、通顺”的原则。所谓忠实,首先指要忠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即作品中所叙述事实、说明的事理、描写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叙述、说明、描写过程中反映的立场观点、流露的思想感情。一般情况下,译者应把原作的思想内容完整而准确地传达出来,不得随意增删或篡改。其次指要保持原作的风格,即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及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一般来说,译者对原作的风格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更不能以自己的风格取代原作的风格。通顺是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合乎规范。一般来说,译文应该使用现代语言,不可逐字生硬地翻译,不能出现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9]。

在翻译原则的指导下,译者除了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翻译技巧之外,成功的翻译还要求掌握一定的文学和文化背景知识。如英语中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在汉语中是“挥金如土”的意思,在翻译这个习语的过程中,就要求译者对这一习语的英汉两种语言的历史背景都有所了解,这样翻译出来的结果既符合翻译的基本原则,又恰当地表达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再如汉语中有“借花献佛”,在英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翻译,而在英语中则会出现“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这种说法,这主要是由于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宗教信仰的差异导致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真正体现“忠实、通顺”的原则,除了字面的意思之外,更重要的是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

(二)句法的差异

文化差异的主要体现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则导致了中英文句子结构的差异。中国人自古代起就习惯于从总体方面认识事物,把世界看成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并用这种观点解释一切事物的现象。而西方人则是分析型的,他们强调人与自然世界的对立。中国人采用的是散点视的思维方式,西方人采用的是焦点视思维方式[10]。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汉语句子结构为话题—说明型,而英语句子结构为主谓型。如句子“且说鸳鸯一夜没睡,至次日,他哥哥回贾母,接他家去逛逛,贾母允了,叫他家去”(《红楼梦》)。名家David Hawkes将其翻译为:“That night Faithful was unable to sleep.Her brother came next morning to ask GrandmotherJia if he could take his sister back home for the day.His request was granted,and Grand mother Jiaordered Faithful to get ready.”由此可见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在翻译过程中句子结构的处理方式有所差异。原文通过一句话说明了一件事,是典型的话题—说明句型,而译文将其分成三个不同的句子,并根据主谓型句子结构的要求,补充了一些原文中暗含的内容,使表达更完整清晰而不失原文风采。

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时必须具备文化意识

译者必须具有文化意识。所谓文化意识,就是译者要认识到翻译既是跨语言,又是跨文化的信息交流。在某种意义上,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文化现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文化的差异跟语言的差异一样,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缺乏文化意识的译者,可能只顾到字面上的转换,而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问题。因此,要更深刻、更贴切地传递原文的内在信息,译者必须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将双语的文化内涵恰当地对接,真实再现原文的面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语言能离开特定的文化,任何语言都充满了人类文化活动的痕迹,不仅体现了本民族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风土人情、传统习惯,而且透视着该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心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又必须了解语言。有时即便对某个成语典故的文化含义有所了解,但是如果在翻译中不能根据语境灵活处理,就有可能达不到“传真”的效果。比如“a dog in the mange”常被直译为“狗占马槽”,但用在下面的例子中似乎就不合适了。

例:Let me have the skates.You don’t know how to skate.Don’t be a dog in the manger.

译文:把冰鞋给我,你不会滑冰,不要狗占马槽。

(此句中Don’t be a dog in the manger.译成“不要占着茅坑不拉屎”为妥。)

语言中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宗教信仰上。英汉两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英美人信奉基督教,中国人信奉儒教、道教和佛教,这是众所周知的,风格自然会体现在语言方面。英语中出现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圣经》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与之相应的是在我国,影响极为深远的是佛教文化。两种文化在思维习惯上、语言表达形式上、词汇意象和含义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故翻译时特别要引起注意。例如Hawkes把《红楼梦》中的“阿弥陀佛”译成“Godbless my soul”,把上帝拿来代替佛教的无量寿佛,这很可能让西方人以为中国人也信奉上帝,这样的译文大大地削减了中国文化内涵。又如“天诛地灭”这一成语运用“天”、“地”作为最高权力的象征,但它只能适用于深受天道观影响的中国,不能用反映基督教信仰的“God”取代。

从以上译例可以看出,译者仅仅具有语言对比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敏锐的文化对比意识。要做到这一点,译者一方面要熟谙原文语言信息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非常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以便敏锐地体察到两国文化的异同。

六、结语

翻译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简言之,至少有作者(原文)、读者(译文)及译者(翻译过程)三个方面的因素。因此,翻译可以称为一个策略,一个译者面对众多挑战,不断进行选择取舍(接受、拒绝、或是和谐)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所有的译者的策略与选择都将会在译文中留下印迹,让读者体会。

参考文献:

[1]Bassnett,Susan & Andre 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曹素璋.林纾的翻译小说与近代社会思潮[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4]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张若兰.英汉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J].西安: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

[7]陈光祥.可译性与可译度[J].外语研究,2003(3).

[8]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归化与异化[J].外国语,1998(2).

[9]罗选民.论文化/语言层面的异化/归化翻译[J].外语学刊,2004(1).

[10]陆永昌.翻译.时代.文化——翻译进程思考[J].译林,2004(2).

猜你喜欢

文化意识文化差异
注重培养文化意识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武术入奥”视阈下中国竞技武术发展思考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