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探索与实践
2015-09-10吴菊贞
吴菊贞
摘 要: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的良好发展与否。数学语言是数学教学中用特定含义的词语、符号、式子、图形进行表达的一种特殊的语言,是学生学好数学,师生间进行数学知识及情感交流的工具。因此,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这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关键词: 数学语言 培养 使用
语言是人和人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又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俄国文艺批评家車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思绪不清,则语言不明,表达的不贴切和含糊只能说明思想混乱。”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数学思维结果的表达,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1]。因此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低年级,学生能对数学语言产生敏感性、能理解数学语言表达的含义、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愉悦的事情。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语言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学语言理解和表达,数学语言的教学要讲究策略。
一、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数学语言的正确使用
教师是表率,要以身作则。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生动。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2]。
如在二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有的老师“除”和“除以”不分。24÷3应读成“24除以3”,有的老师会错读成“24除3”,殊不知“24除3”列式是“3÷24”。再如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章节中,有的教师把“整除”和“除尽”的概念混淆了。“整除”指的是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是0的整数,商也为整数且没有余数;而两数相除(不一定都是整数),没有余数即为“除尽”。显然,整除一定是除尽,而除尽却不一定是整除。像以上两例的教学中数学教师语言的不准确、不规范、不严谨、不科学,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还会造成概念模糊、思维混乱,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如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这一课中,有这样一段精准的表述:“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黄花就有这样的3份,那么我们就可以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这句话首先强调黄花有“这样”的3份,表明黄花与蓝花的关系;其次,说到倍数关系时强调“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而不是只说“黄花是3倍”,表明“倍”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准确的数学语言,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听、说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新概念,还能为学生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产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意愿,进而正确使用数学语言。
二、搭建语言交流平台,促进学生数学语言的正确使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这导致学生没有或很少有机会发表见解,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训练。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多给学生“说”的机会。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加强审题训练,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在答题前不能动笔,只进行读和说。特别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说解题思路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而这就必须加强语言训练,启动思维。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中讲了件什么事”、“得到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等引导学生表达出一句完整的话,不仅如此,这些小问题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读题、复述题意、说解题思路,使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有利于明确题意,正确解答。
除了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桌交流、小组合作也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形式。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一课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发现这两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再让学生同桌二人交流自己的发现,两人取长补短,对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我还常常借助先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再派代表汇报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这样既有面对小组中组员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规范操作活动陈述,强化学生数学语言的正确使用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3]。因此,在指导学生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的例题“将6个桃子分给2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分”,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让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再数一数,从而化抽象为形象。在分一分的过程中,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桃子,得到三种分法,即1和5、2和4、3和3。学生得到这三种答案时,可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思考、操作的思路,即按什么顺序进行分的?怎么会想到按这种顺序?以此训练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接着,老师可追问:“怎样分最公平?”绝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所分结果立即得到“两人分得同样多时最公平”。接着再在分的最公平的情况下数一数每人分得几根小棒从而得到最终答案,而平均分的概念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生脑海。最后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出自己思考的全过程,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平均分的意义,使操作活动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还能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小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把“听、说”训练贯穿每天的数学课堂全过程,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正确表达数学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鼓励他们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帮助学生“说”得有理,“说”得连贯,“说”得完整,进而“说”出智慧,“说”出精彩。
参考文献:
[1]马树敬.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11).
[2]吕岩坪.如何培养小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中文科技期刊,2011(11).
[3]陈秀兰.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福建教育,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