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封信,敬一个人
2015-09-10刘卉
刘卉
一、教学目标的制订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8课《给家乡孩子的信》,讲的是巴金通过一封书信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亲切的勉励,抒发了自己要让生命开花结果的美好情感。课文是巴老的笔墨凝铸的,应该有他的生命显现,那我们的教学就不应该只是蜻蜓点水,仅仅只关注文字的表面。再与这一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联系起来看,《给家乡孩子的信》不仅是一篇书信体的范文,更加是一篇特殊的“人物小传”。它是通过巴金自己的语言、心声,来让学生认识这个人物。我们教学的时候只有把课文的文字活化为生命的解读,学生才能体察到他当时的温暖内心。所以,我给这节课制定的主要目标有两点: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巴金,加深学生对巴金的认识;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文本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了“初识—读懂—对话”这三个环节,让学生一步步深入地走近巴金,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巴金。
“初识巴金”环节
我先打出了曹禺、鲁迅、金庸、冰心、王蒙、密特朗对巴金的评价,这些人物都是孩子们熟悉的,而在他们的心中有着同一个“他”。接着我又告诉孩子,这个人就是巴金,2003年11月25日,巴金百岁生日那天,国务院授予他“人民作家”的光荣称号。这样一来,学生非常激动。一开始他们对巴金不是很了解,兴奋度就不是很高,而当老师用这样的方式介绍了巴金后,他们会觉得今天要接触到的竟然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们会觉得巴金这个人还有许多他们不知道、不了解的地方。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立刻就被调动起来了。
“读懂巴金”环节
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就需要借助着这阵“东风”,进一步走近巴金,去读懂他。在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以学生的感悟为主,老师不做过多的干涉,只提供一些必要的补充资料来帮助孩子更好地读懂巴金。
1.“静心读信,找出其中能让你认识巴金、读懂巴金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学生相互交流感受。”这个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力求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2.“整理刚才写下的感受,把一句话甚至是一段话读成一个词。”设计这样一个环节,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其实更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巴金说的话去体会他的心。学生在上一个“写感受”的环节中已经有所触动,慢慢接近他的心灵,而这个环节中,一个个词语的出现,其实就是对巴金伟大人格的一次次读懂。
3.深入理解“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这句话。这是文章理解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先让学生自己理解,然后补充资料,最后再让孩子说说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地教学,让孩子们真正理解了这一句话中包含的意义。最后将板书形成生命之花,而花瓣就是刚刚我们读出的他身上的那么多个闪光点。什么是“让生命开花结果”,怎样才能“让生命开花结果”,一目了然,不言而喻。
4.最后,带着学生一起重温2003年,巴金被评为“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颁奖现场视频。它不仅和这节课一开始对他的高度评价相呼应,而且又掀起了课堂的一个高潮。
“对话巴金”环节
在读懂了巴金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和巴金对话的环节。利用课文中巴金先生的原话创设了三个让孩子们和巴老对话的练习。“情动而辞发”,在一步步走近文本时,巴老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越发清晰起来。这个时候设计和巴金爷爷对话的环节,意在给学生一个倾吐心声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会如何正确地使用语文,如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之中的体会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个交流场,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点拨,在学生情感呼之欲出时及时加点助推剂(老师的过渡语、小结语、颁奖辞),在学生理解还不够深入时及时引向更深的方向(如对“开花结果”的理解),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体会,学生培养了语感,发展了思维,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2.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我觉得教给学生好的读书、学习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这节课上,我时刻不忘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及学习方法指导。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读悟,体会情感,并时刻提醒学生做批注,写感受,把自己心中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把其中的几个重点词句写下来。这对于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3.补充阅读,厚实文本。这节课,我给学生补充了大量有关于巴金的资料。这些资料的补充无疑填补了课文中的一些空白点,让学生对原本不知道的,不了解的变成了知道的,了解的。厚实了文本,也厚实了学生的感受。当然,以后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查找一些有关资料,估计这样孩子们会更有成就感,积极性会更高。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中山路小学语文教师,骨干教师,语文教研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