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编写的研究和实践
2015-09-10程菁
程菁
摘要:笔者在论述了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编写的理论基础之上,分析了当前所用教材的现状和不足,提出了对教材编写的思考和建议,经过“初编教材—上课试用—查找问题—再次修改—再次上课”的循环实践与修改,不断调整、完善教材内容,最后初步完成了9本《南外仙林分校信息技术系列教材》的编写。
关键词:校本课程;校本教材;计算机课与信息技术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4-0025-02
为什么要编写信息技术校本教材
1.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中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开发的课程,是一种可以因校制宜的课程。
我校的办学宗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所以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强化计算机教学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开发一套适合我校学生情况的教材就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
2.信息时代的要求
人类已跨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我国和国际教育界都把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基础能力。因此,如何科学地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并予以解决的紧迫问题。
3.学生个体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很大,因此计算机课程应具有个性化,即课程标准多层次、课程内容多门类、学习活动多样化,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信息技术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1.“零起点”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教材一般都是采用“零起点”的原则,即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都采取从“零”讲授的原则。而我所在的学校是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制学校,大部分学生由小学直升初中、初中直升高中,结果是学生不断重复学习,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2.教材枯燥,更新周期长,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
教材中概念过多,实例较少,不能吸引学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技术层出不穷,而教材内容却相对陈旧。教材在编排上也存在不足,不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3.对将计算机课转化为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不足
计算机教育侧重于技术性知识的学习,是以技术型知识为核心,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信息技术教育则是侧重于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以适应信息时代的理念、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学习的工具来学习,而且只是学习的工具之一,是一门基础工具课。而现有很多教材在设计上,特别强调操作步骤的讲解,讲授工具软件也是局限于几个,没有强化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4.过于强调技术性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
教材中有关网络道德、网络伦理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较少,技术性知识的介绍则相对较多。
如何编写信息技术校本教材
1.以学校办学思想为指导,凸显校本特色
基于“校本”概念中“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这三层含义,我校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坚持以办学思想为指导,以办学特色为基础,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条件,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充分结合本校的优势,开发出既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又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我校开发的校本教材的特色有:①小学: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自编教材《芝麻开门——初识计算机》等;②初中:由表及里,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如自编教材《动画全接触——Flash入门》等;③高中:活学活用,拓展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如自编教材《巧手编程——VB入门》等。
2.以理论指导、科学编写形成体系
遵照国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基本精神,以《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根据我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在体系结构的设计、内容的组织编排、技术的运用、资源的提供等方面大胆创新,实现教材多方面、多层次的创新。
3.要有一定开放性和伸缩性,关注个体差异和个性的发展
教材的编写要有一定开放性和伸缩性,内容的呈现要有较大的灵活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针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参差不齐,我们在编写教材内容时尽量涵盖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要求的内容,且各模块自成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内容,实现分层教学。
4.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要适当选择能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适度设置真实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或研究性课题,以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主动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
5.结合教学实际,不断调整、完善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经过了“初编教材—上课试用—查找问题—再次修改—再次上课”的循环实践与修改,不断调整、完善教材内容。例如,在讲述“用Visual Basic6.0编制第一个小程序”一课时,在第一个班进行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对教材中的例子反应不热烈,到第二个班授课时,就及时做了调整,选择了学生们熟悉的“猜一猜,我输入的密码是什么?”小程序,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编程的热情。
6.要渗透人文精神,实现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
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的编写在展现信息技术发展、创新和应用的同时,也要蕴藏人文精神,要始终渗透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有意识地设计人文、社会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例如,我们在编写Word电子文档、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Flash动画作品时,共同围绕《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这个主题制作了风格各异的连环画,引导学生做网络文明人。
信息技术课校本教材的实践
通过对信息技术现状及教材的研究分析,我们前后共编写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七彩乐园——电脑绘画入门》《文字魔术——学会Word和Excel》《挑战闪客——Flash动画制作》等共9本校本教材。这些教材的使用,一方面使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已在教师心中扎根,并逐步落实到教学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