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
2015-09-10叶梅
叶梅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使学生受到启发,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深刻挖掘到文章的内里,这比学生“盲人摸象”更有实际效果。而且,不同的提问方式,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会让学生多角度地进行认知,文章变得更具立体性,成为一个可以供学生观赏的美的空间。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循序的诱导式提问以及环环相扣的追问,可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教学效果的评判,利于教师补缺拾漏。基于此,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这句名言出发,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师的有效性提问做了剖析。
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提问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所表明的教学观点。其中“愤”、“悱”是形容学生的学习状态,体现了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但又没掌握其中的宗旨和道理,或是考虑尚不成熟,介于想表达和难以表达之间的矛盾、迷茫状态。而“启”、“发”是形容教师的教学态度,给予指导、开启思路;看清本质,准确表达。这种教学态度要以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为基础,教师教学活动是针对学生的,要使启发式教学方法奏效就必须找准应用方法的时机。在教师启发性的提问中,学生慢慢开启闭塞的思路,并一步一步在教师的循序诱导下看到事物的本质,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并能够正确表达出来。眼前变得豁然开朗。
文章是一个线梭子,上面绕满了作者的情思。教师启发性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找到一个线头。随之牵扯过去,情和思的走向以及文章的主旨就会显现在学生眼底,让学生恍然大悟,先前的半知半解,想说却难以言说的状况被瓦解。学生受到启发,对文章的学习变得明朗起来。以李煜的《虞美人》为例,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在反复朗读之后,学生可能会本能去深谙该词的主题精髓,但往往不得其要领,不知从何说起。对此,教师要捉住时机,在学生心痒难耐之时,予以启发性提问,让学生通过循序的诱导提问,慢慢解开自己心中的疑团。这首词作于毒酒赐死之前,堪称“绝命词”,是李煜奏出的生命哀曲。教师可以循序诱导启发,让学生渐渐剥离词的景物层面,直指该词的主题及作者的内心。
教师: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
学生:通过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写愁。
教师:用这些修辞来写愁的好处?
学生:更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能引起广泛的共鸣。
教师:既然能引起广泛的共鸣,那你怎么看待李煜的愁?
学生:昨日江南国君,今朝变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境遇的落差,让李煜觉得“故国不堪回首”,他的愁值得人去同情。
通过教师这种启发性的提问,学生开启思路,找到感悟的落脚点。还可以对该词中所涵盖的知识点一览无余,那些不成章法想说却难以言说的语言也能成为一个体系,可以准确,富有逻辑性地表达出来。
二、 举一隅,以三隅反——联想式提问
事物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应用联想式的提问方式,打通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发挥联想,看到这一事物当中存在的那一事物的影子,举一隅,能以三隅反之。这会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他们的思路和眼界,让学生由一物、一人想到万物众生。此外,通过学生的举一反三,其他课本之外的知识就会源源不断地注入课堂中,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绚烂无比。
以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为例,这篇文章暗含着孟子的治国思想,施仁政,反对征伐,使人民不误农时,不饥不寒,“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反复强调这才是为王之道。这是文章的主旨,教师在阐述这一点之后,还要进行联想式提问:
关于“为王之道”的文章不可胜数,同学们可以联想一下,由这篇文章你还想到了之前学过的哪篇文章?
学生通过联想,举一反三,会想到学过的《谏太宗十思疏》。在这里,教师应继续提问:
“这两篇谏文的异同点是什么?”
学生通过教师联想式的提问,思路打开,进行联想,阐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区别;通过阐述,学生既会对这篇课文留有深刻的印象,也会巩固以前学过的文章,并将其整合,积淀在心,成为永久的知识财富。
三、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生活化提问
书本上的文章呈现的是带有作者色彩的生活,与学生视角中的生活产生间隙,这一间隙又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存在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妨碍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体悟作者的感情和所想,难以与作者达成共鸣。所以,教师要从生活中吸取能量进行提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视角去审视文本内容。布鲁姆说关于学习,有两个梯子要去攀登,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的;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和情感目标。作为学生要交替攀登这两个梯子,才能登上更高更远的地方。而生活化提问就是需要学生去攀爬代表情感和情感目标的梯子,学生会用思考问答的整个过程来为攀登这一梯子做准备。
以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为例,这篇演讲词慷慨激昂,是为黑人正名的最好文字实例,具有历史意义。其间散发的文字魅力,也让人为之动容。而且,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包含了“种族歧视”、“解放愿望”这两种概念。这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对此,教师要进行生活化提问,让学生将眸子从书本上移开,让他们站立在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去汲取与作者视角类似的事件,从而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在此,教师可以提问:
除了种族歧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歧视,同学们,你们可以联系身边的人和事,说说人们无意识或有意识下所产生的歧视观念吗?
这时,学生会根据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挖掘其本质上呈现的歧视观念。例如重男轻女这一观念在生活中就很常见,教师要继续生活化提问,让学生将课堂作为一个讨论分享平台,说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以及这样的观念对被歧视者会造成的伤害。虽然看似重男轻女观念与马丁·路德金所阐述的种族歧视不是一回事,但是从对被歧视者造成的伤害来看却相似。所以,教师从生活化的提问入手,将课本带到生活中,将生活再带入课本,让它们产生沟通和联系,拉近学生与课本世界的距离,让他们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这对于语文的学习极为重要。
提问是教师经常用到并且常会涉及到的教学手段,教师需要找准时机,以适宜的方法让提问高效,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回答来整理所学知识,以便建立有着自己标识的知识体系,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教师教学的优化。
(作者单位:丽水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