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我“教”会了孩子打人
2015-09-10阮莉雯
阮莉雯
小朱与同桌发生了纠纷,周围同学还没来得及劝解,“啪”一记清脆的耳光已经甩在了同桌脸上。耳光是小朱甩出来的。同桌愣住了,自小还没人动过他一根手指头呢,他哭着跑到了老师的办公室。
老师请来小朱的家长,希望和他们谈谈小朱动手打人的问题。
问清事情经过后,小朱爸爸把孩子带到了办公室外面,只听“啪啪”两记响亮的耳光声传了进来……老师委婉地跟小朱爸爸表达,他这样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对小朱产生消极影响。小朱爸爸叹了口气,他说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自己也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认可小朱动手打人的行为可能和自己动不动就打他有联系。可自己心平气和时还好,脾气一上来便会控制不了揍他的冲动,就像当年自己父亲毫不留情地揍自己一样。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情结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的,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却又刻骨铭心的。在原生家庭中,孩子通过观察成人不断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和交往方式,并在日后把它带入到自己的新生家庭和亲子关系中去。小朱的爸爸从小在父亲的掌掴之下长大,形成了“情急之下就动手”的情绪应对模式和“孩子犯错就是要揍”的亲子交往模型,在进入自己的新生家庭后把这种原生情结带进来了。对于小朱来说,爸爸的新生家庭就是他的原生家庭。小朱通过观察爸爸,习得了与之相仿的情绪应对模式和人际交往模式,并把这种原生情结带到了学校同伴交往中。我们常常在生活中发现一种情绪处理模式或人际互动模式像“轮回”般地出现在了一个家族的成员身上,这便是原生情结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情结开始自己做父母的历程的,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大多有一个问题家长,换句话来说,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在家长及其家庭中都是可以找到原型的。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常常有意识地去觉察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并不断去剥离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一位从小被母亲的毛衣针戳怕了以致长期害怕数学学习的女士说:到今天我仍然害怕做数学,一提到数学我就会想起妈妈的毛衣针戳在我身上,不过当我觉察到了我数学没学好与母亲的关系之后,我释然了,我不斷给自己女儿的数学学习营造轻松快乐的氛围,现在她的数学学得越来越棒,我庆幸我的察觉和情绪剥离。
对小朱爸爸来讲,他还需将自己从与父母的原生家庭中真正剥离出来,放下自己对父亲和原生家庭的抱怨情绪,只有当他先把情感清理好了,行为的改变才会自然发生。一个善于觉察自己的父母对孩子来说是成长中的最大福利,如果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建议家长对自己的情绪应对模式和人际交往模式进行觉察,必要时也可请自己信赖熟悉的人给予指点,进而发现问题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亲子沟通方式,这时孩子的原生家庭环境就得以改善了,同时改善的还有孩子未来要建立的新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