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2015-09-10丁龙江刘哮孙琳

考试周刊 2015年31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高职院校

丁龙江 刘哮 孙琳

摘 要: 高职学生是即将走上社会就业的特殊群体,其职业性要求切实加强道德教育。本文从国内外研究资料入手,通过文献检索法、理论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道德教育 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由于和市场结合紧密,注重校企结合、实习实训、动手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就业形势有目共睹。同时,一些隐患问题随之滋生,学生职业道德规范滑坡与缺失尤为突出,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本文从国内外研究资料入手,对高职院校职业道德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研究主要方法

(一)文献检索法。

以研究内容为搜索点,由国外至国内,通过已掌握的引用文献、参考文献,查找有关主题文献,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二)理论分析法。

对国内外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发展等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总结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策略。

(三)调查研究法。

采访与问卷相结合,通过对国内多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研究,了解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现状

(一)职业道德认知模糊,职业道德规范了解甚少。

人的道德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漫长过程,唯心主义者往往从主观意识方面解释。与此相反,唯物主义者一般强调道德品质是后天养成的,是社会环境和教育等外因影响的结果。正确揭示出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性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下,通过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及个人自觉锻炼和修养而逐步形成的,是内外因相结合的结果。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滑坡与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职业道德行为的失范不是主体道德上的故意,而是源于职业道德的无知与愚昧。

1.从生源动机上说,大学生当初报考志愿的时候,22%的人是没有认真考虑,随便凑合的;42%是根据自己的分数对号入座,看能考上哪个就上哪个。说明这些学生缺乏主动职业意识和未来意识。

2.从生源结构上说,当前高职生大都是“90后”独生子女,主要来自于高中统招、中职三校生。他们崇尚独立自主,爱展示自我,高考这个人生的转折点使他们成为失意者,对专业没有足够了解,盲目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陌生的学校、陌生的专业、严峻的就业压力迎面而来,他们虽然有一定认识,但对自己在职业、能力、精神上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具体目标则不明确,职业理想没有确立,不能自觉设计未来,心态浮躁,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较差。

3.从社会环境上说,在国内外复杂文化思潮的巨大冲击和震荡下,高职学生容易迷失自我价值,信仰迷茫、信念模糊,常以集体主义价值标准评判别人,以利己主义的标准评判自己,呈现出道德人格二重性,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通常高职学生对思想理论学习缺乏兴趣,党建理论知识欠缺。部分学生党性观念不强,入党动机带有明显功利性,有的则随大流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反主流文化为时髦,对各种社会问题认识不透彻,并将其产生的根源归结为政府管理方式,盲目崇拜西方制度,他们对以前的“理想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产生困惑、怀疑,甚至否定。显然,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当然无法进一步完成道德社会化。

(二)职业道德情感淡漠,职业情绪易于失控。

“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没有道德理性的灌输是不行的,没有情感的培养同样是不行的”。目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大多与其他专业课教学相同,重在传授职业道德知识,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认知水平。实际上,大学生经过多年分阶段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但是这种知识并不能直接促成职业道德行为,在从业后的职业道德冲突中,解决实际问题。那是因为职业道德认知同与职业道德行为之间有一个知行转化的过程,其中有一个不可替代的催化剂,就是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情感是从业者个人对从事的职业活动内心所持的态度,受职业理想、信念制约,主要包括岗位自觉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合作感四个方面内容。自觉感指岗位自我觉察力,指人们清楚自己内心想法和倾向,对自己的情况和工作情况有总体把握的知觉力;责任感指在人生职业道德道德活动中,对自己完成职业道德任务的情况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感经验。荣誉感指在强大成就内驱力的驱动下,个体力争优异表现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合作感指与他人齐心协力营建和谐工作氛围、实现共同目标过程中的内心体验。高职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其品德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特殊性在于这一时期是他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属于赫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后习俗道德期,这一阶段的个体应该凭自己的良知而不是外在约束行事,也就是进入了道德“自律阶段”。被戲称为“弱势群体”的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天生矮人一截,是低人一等的二等公民,一入校就有“选错了路、入错了门”的想法,从而导致一些人意志消沉、缺乏斗志、纪律松散,出现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倾向,表现出价值观上“无兴趣”、人生观上“无所谓”、世界观上“无意义”的三无现象。部分高职生的三无现象,导致他们以一种毫不在乎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因而面对应该承担的责任或应该履行的义务时,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寻找种种理由将责任推至一边,或者不理不睬,干脆拒绝或逃避。这部分学生个人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都很淡漠,更谈不上关注国家前途、民族振兴,对于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则淡而忘之,忧国忧民意识更加淡薄。

(三)职业道德判断功利,职业道德行为不稳定。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意识的支配和调节下,在实践活动中履行一定道德原则、规范的实际行动。职业道德行为是通过职业道德判断体现的,道德判断是个人运用已有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对某种道德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关于道德判断,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从认知角度做了探讨。他把认知因素当做道德判断研究的主要内容。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表现为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以道德认知水平为主要尺度,随着道德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也在不断发展,从而提出最初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高职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存在脱节现象。他们一方面重视职业道德知识的积累和提高,有较高的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在自身职业道德实践中,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职业道德冲突中,价值判断上对一些事物的职业道德宽容度增大,善与恶的界线在一些事物上已不再泾渭分明。职业道德行为起伏波动较大,如认同诚信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强烈期待社会和他人讲信用,但自身信用度不高,不讲诚信现象经常发生。

参考文献:

[1]徐红梅.能力主导型高职教师内在专业结构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5).

[2]秦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3]陈小平,著.面对道德冲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李先德.论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5]鲍泓,李茜.应用性人才培养中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19).

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学生工作专项项目《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254xs516)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高职院校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探索
职业高校职业思想道德重要性探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