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铁饼技术训练的分析与研究
2015-09-10马升云吴海坤王卓
马升云 吴海坤 王卓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从事田径教学的各个教师进行访问交谈,详细了解铁饼训练的各个关键技术要领及不同教师对学生的训练方法做出分析和总结,提出对铁饼技术训练方法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 铁饼技术 基本训练 分析与研究
一
1.铁饼运动的基本概述
铁饼是人体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动作,使铁饼获得尽可能大的出手速度和适宜的出手角度,以保证铁饼飞行尽可能远的距离。不仅要具备强大的力量,而且要在快速的旋转中完成爆发性的最后用力技术,使铁饼在离手时能获得最大出手速度,同时应掌握正确的旋转技术与最后用力技术的衔接技术,以便获得尽可能长的最后用力的距离,强化最后用力效果,并使旋转中获得铁饼运行初速度能顺利转化成铁饼的出手速度。此外,良好的协调性、柔韧性和灵敏性也是掌握铁饼技术的基础条件之一。
2.投掷臂动作对最后用力的影响
投掷臂动作会直接影响铁饼的运动轨迹,良好的投掷臂动作应该是在获得尽可能的旋转速度上,保持铁饼与投掷臂的自然离心状态,并且与身体形成一个适宜的水平拉力角,为发挥出最大手臂力量创造条件。为了解铁饼的运行情况,必须先弄清楚铁饼的受力。主动用力即肌肉收缩之力;被动用力是在外力作用下,肌肉被动拉长而产生的张力,根据运动解剖学知识知道,肌肉在拉长时,会产生肌牵张反射,结果是加强了肌肉收缩力。比较两种力的优劣,主动用力是在消耗肌肉能量,而被动用力是在积蓄肌肉能量。此外,被动用力还有两个优点:一是用力经济,节省体力;二是没有主动肌的紧张,使动作比较放松,有利于正确地完成技术动作。在保证铁饼正常运行轨迹的前提下,要尽量做到被动用力。只要有良好的旋转技术,才可能避免主动用力,发挥被动用力的优势,为最后用力创造有利条件。
3.最后用力阶段
在投掷项目中有一个重要的原理——超越器械原理,可以说超越器械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投掷成绩的好坏,而超越器械的好坏与左肩技术高低密切相关。超越器械要求下肢运动的速度快于上体的运动速度,在投掷运动中许多运动员很难做到这一点或做得不够充分,原因在于上体运动速度过快,如果在掷铁饼最后用力时,有意识地将左肩向右收紧,使非投掷臂向右后方贴近身体,直至在最后出手瞬间将左肩突然制动,就会比较容易形成掷铁饼所要求的不超越器械,这样做可以更好地使身体与下肢形成扭紧状态,从而有利于发挥人体旋转的速度,提高铁饼出手速度。
4.左腿受力大小与身体重心位置有关
运动员在完成第1圈旋转右脚落地后,当左脚落地时要使身体重心落在两脚支撑面的范围内,其身体重心位置应处在右脚跟的投影线上,以保持身体的稳定性。此时身体重心要下降到合适的高度,使人体各关节构成最佳拉力角,这样在右腿转蹬推动右髋关节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左腿用力支撑时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二
1.结论
铁饼的最后用力包括三部分的力:腿部蹬伸之力、躯干拧转之力、手臂挥动之力。只有当三部分的力发挥到最大,并形成一个有效合力时,才能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取得最好的成绩。躯干在最后用力中,除了自身产生旋转之力外,还起着下传上递的作用,它是形成合力的一个枢纽,对发挥最大用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躯干是怎样有效传递力量的呢?它是通过腰的旋转带动身体旋转实现的,而躯干传递力的有效性取决于躯干的姿势(身型)和旋转动作,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躯干形成一个圆柱形的整体,并绕身体垂直轴旋转时效果最好。其旋转动作为:绕垂直轴旋转的一个直立圆柱体。相反,如果当腿部之力传递给躯干时,躯干弯曲、倾斜,则必然会无端损耗传来之力,而且会使腰、腿之力传递给手臂时大打折扣,严重影响最后用力。
2.建议
(1)在铁饼技术训练中要多采用一些直观的手段,有条件的话,最好采用录像法,对于学生的技术动作进行录像,然后与学生一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自己技术动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2)最佳出手角度的大小与出手高度和出手初速度有关,但影响最大的是出手初速度,速度越快,出手角度也相应较大,在训练中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找到适合学生的最佳角度。(3)在技术训练中要特别注意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动作或部位,如文中所述的头部动作,左臂与非投掷臂动作和支撑腿积极下放后插的动作,等等,善于从中找到学生技术结构中的薄弱环节,注意“木桶原理”对技术环节的影响,好的成绩往往不是取决于水平最高的特长技术,而是取决于其他水平相对较低的技术。(4)在技术训练中充分发挥语言法的优势,及时提醒学生的关键技术,强化语言刺激对学生技能形成的作用。使用时要求口令清晰简单,切中要害。(5)在技术训练中善于发现和培养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技术风格。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解剖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6.
[2]张景龙,张英波.田径教学实用丛书——铁饼[M].人民体育出版社.
[3]于红妍,李涛.掷铁饼项目平衡能力的诊断及控制张英波编辑[X].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002(021).
[4]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物力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