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生本生命
2015-09-10张小妹
张小妹
摘 要: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外延,生本是语文教学的理念,生命是语文教育的回归。作者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力求找出生活化的“生本课堂”实践的有效途径,探讨教育回归生命本体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生本教育 生命教育 有效课堂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发展他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机器。”只有让语文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融入生命的底色,学生才能获得有活力的知识,才能真正陶冶情操。
1.教师情感心性的触发和个性风格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笔者非常“迷信”用文章反映教师教育教学的心性和智慧。笔者是农民的孩子,对学生毫不讳言,以对生活的质朴和平凡的理解,熔铸自己的生活感受,记录生活的点滴,让学生评价,让学生参与到写作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即将被这个时代忽略的亲情、友情、感恩、孝道等人文素养。教师通过对生活态度的演绎,让学生在快乐的参与中积累真知真理,真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王栋生在参与编撰的《现代教师读本》丛书《人文卷》中写道:一位教师应具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高贵的气质、平等的意识”。这些应该是教师个人人文素养的综合反映,越来越成为学生是否喜欢一位老师的衡量标准之一。
2.让生活的人文因素成为语文课堂的延伸
如果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机会少了些,那么现实社会生活就为同学们创造了语言实践的机会,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是对学生视觉的直接冲击,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的,或者说是有效的。我们通过实践活动,从正面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形象思维品质,进而帮助在课堂教学中生成人文因素,最后回归生活,学以致用,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霍益萍教授在谈到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时说:“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现实社会生活中,环境或社会常常失却既定的诱导和规范作用,教育者不敢奢望学生自律,这时榜样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大到国家一年一度评选出的感动中国人物,小到学生中间每学期评比的三好学生,都是直观的榜样,这些正面的形象时时走进我们的视觉,刻刻督促我们的行为。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需要榜样,那么要形成孩子健全人格和提高孩子人文素养,同样可以借助生活中的“榜样”实现,“榜样”可以是生活中诸多熔铸了不同人文素养的形象。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本化
郭思乐说:“生本教育让教师由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教师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影响和感染学生,以一种符合人性的态度解决学生自主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学习小组建立
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3~4人为一组;注意通学生和寄宿生搭配,注意男女生搭配,注意性格外向的和内向的搭配,注意学习成绩互补搭配。先自由组合,再结合学生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因素进行适当调配,最终建成12个左右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随后培训组长,为小组起个有意义的组名,尊重学生,大家积极性很高,有的为小组起名“语中曲”,有的叫“孜赜”,有的叫“拓羽”……
2.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前置性作业
生本理念中的“先学后教”,将学生的“先学”提到重要位置。“先学”强调小组成员之间合作互助,如进行诗歌分类鉴赏时的前置作业:
(1)归纳整理《<唐诗宋词>选读》和必修1~5中的咏史怀古诗。
(2)将归纳的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整理好,制成表格。
(3)根据整理的表格,归纳咏史怀古诗特点和鉴赏方法。
各小组把前置作业分成若干份,每人根据自己的实力领取一份完成,上课时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派代表或小组整体上讲台展示讲解,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学习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课堂上,各个小组首先把各人前置作业拿出来交流,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解决,之后把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在全班范围内讨论解决。如教授《现代散文选读》第一模块——“活生生的这一个”时,5篇课文的字词都在各小组内部解决了,还进行了有效拓展。而5篇课文写人的方法,学生通过全班合作互助最终得出:要选典型的事例,让人物从场景中走出来,学会使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欲扬先抑等。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理清文章脉络结构,关注细节,好句子要记下来等。这样的课堂人人参与讨论,人人注意倾听,课堂气氛热烈,课堂教学效率极高。
4.合作评价
每天上课之前,学习小组每个成员出一份小试题卷,上课时小组之间交换检测,成绩记入小组活动记录本。大家互相督促,效果极好。如开设的阅读演讲课——首先全班同学共同推选一个话题,各学习小组课后查阅资料、交流学习。上课时每组学生轮流当主持,组织其他学生参加自己组织的阅读或演讲比赛。采用先小组后全班的讨论形式,由小组推出最佳发言人代表小组出赛(每星期代表不能相同)。每次小组讨论时,四人小组的每位成员就会抓紧时间轮流发言,并积极记录发言要点。最后正式比赛时,同学们根据发言人音量大小、语音语调、态度姿势、发言内容深度、广度等标准进行评分。最后抽签决定代表发言,谈成功和不足,以及需要注意的共性问题。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博士说: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进行的生命化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
1.文本研习中的情感撞击
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上的典型特征是借助文本这一载体,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力。苏教版语文文本是进行生命教育和师生进行情感体验的很好载体,情景交融的诗歌、富含哲理的散文、主题鲜明的小说、哀婉动人的戏剧,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教学苏教版必修二第一模块里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我与地坛》两篇文章时,我们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以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凄清的音乐和老师的真情投入创设了感人的教学情境。海伦·凯勒的感恩和豁达令人动情动容,史铁生的坚韧和其母无奈而深沉的慈爱令学生潸然泪下,姑且不去探讨是否做作,但我们能真实地感觉到母爱的无私、生命的凝重,艰涩的人生中苦味出的是真情的伟大。
2.作文写作中的生活体验
黄厚江教授曾在一节议论文写作指导课上让生命教育之花悄然开放,久久激荡着师生的心灵:
……
师:在人要“走得远”和“走得更远”这一矛盾中,同学们会选择那一点?
生:我选择“走得远”,因为人生要知足。
师:好啊!做官欲望,炒股欲望,高考追求高分……这些对“走得更远”的追求,有时往往适得其反,很多事不是追求越多越好。
……
通过生命教育对生活价值进行探讨,融自身情感于千变万化的学生世界中,让学生能够正视生命、珍惜生命、珍爱生命,进而驾驭生命之舟扬帆未来。
3.家庭参与里的亲情对话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一组共10位学生晚自习后给父母打个电话,表示问候和感恩之情。10位学生家长均在第一时间接听了电话,在家长们惊喜之余,孩子们了解了夜阑人静之时,远方依然有亲人伴自己成长。交流换取了亲情对话,书信避免了尴尬,宽容赢得了尊敬,尊敬唤回了赞赏,分享促进了沟通,理解化解了矛盾……在浓浓的亲情对话中,父母以慈爱的本性影响和感化了学生,而学生在理解父母的同时明白自己的责任。就这样,爱心在相互交流中放飞,信任在潜移默化中发芽。
只有了解生命意义,才会尊重别人,相信从创造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入手,教育改革终将走出一片明朗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望晨光之熹微——生本教育体系实践和思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2]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了生本教育思想随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3]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2004.
[4]肖川.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现代教育科学,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