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也要学会“修枝剪叶”
2015-09-10刘波
刘波
摘 要: 随着教育部明文规定教师具有批评权,教育的批评惩罚已经成了社会争议的话题。本文从现实教育实际情况出发,阐释教育惩罚观念,提出应树立正确对待惩罚的态度,采取合适的方式惩罚。
关键词: 批评 惩罚 现代教育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专门在第十六条明确班主任批评学生的权利:“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规定一出,即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争议。以往,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的提法越来越热,社会舆论大声疾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充分正面激励学生上进,培育其全面成材,似乎一批评就会伤害学生,一惩罚就违背教育规律,以至于一些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唯恐背上“缺乏职业道德”的罪名。但每一个聪明的园丁都了解,想让一朵花开得更鲜艳、更美丽,浇水施肥是必需的,成长过程中的修枝剪叶是不可或缺的。笔者认为,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手段只能是和风细雨式的。相反,有别于体罚的批评惩罚如果运用恰当的话,会成为赏识教育的积极补充。
综观美、英、日等国中小学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尽管在那里个性发展的大旗高高飘扬,但惩罚教育的威严丝毫不减。“不打不成器”、“小树不修不成材”这些古训都提到惩罚的育人作用。《三字经》载:“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正强调严格教育的重要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犯错误的学生处以惩罚,能够培养他们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而这正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如何正确科学地进行惩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要树立正确的惩罚观念,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惩罚
在教育学生时,我们一直主张多奖励、少惩罚,慎用惩罚,是因为惩罚本身包含太多的消极因素。(一)惩罚意味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没有任何有效的解决方法,在“技穷”的情况下,唯有利用手中的权力这最后一“招儿”。说明教师的教育能力已经到了极限。(二)惩罚向学生传达了教师对他的看法和态度,即认为学生的错误行为是故意的,而且他还不想改;教师对他自觉改正错误缺乏信心。这些信息动摇了学生的自信,并且进一步降低了学生与教师合作的意愿,破坏了师生关系。(三)经常靠惩罚管理班级的教师可能会得到暂时的、有限的成功,但不情愿地屈从给学生带来的是情绪上的长期紧张和不快,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学生乎?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必须通过教育手段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教师应对惩罚有较清晰的认识,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惩罚有一定的可行性。
首先,惩罚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误,所以作为惩罚的实施者,教师的立足点是促进学生进步,它是一种教育形式,教师有权使用。古有“严师出高徒”,其中正有此意。
其次,学生个体品质的形成需要挫折完善。为什么会出现“因不准打游戏机便离家出走”、“因老师一句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学生便不堪忍受,喝了鼠药”等事件,就是因为学生的品质中缺乏忍受力,心理异常脆弱,少有挫折感。通过老师的惩罚,可以让学生的心理获得一定的承受力,并以此作为一种挫折教育,让受惩罚者变得更坚强。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担负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学生或社会化程度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长大的过程中,每个人总有一些惩罚让自己终生难忘。一般来说,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们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那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到125只鸡。这孩子没有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坏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你赔,我借你钱,一年之后还。于是,孩子花了一年时间打工、擦鞋,终于挣回12.5美元。这个孩子就是美国总统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他懂得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再次,“惩罚”是促成学生改正错误的一种外在动因。犯了错误,尤其是屡次犯错误,教育者如果一味采取平等对话,容易导致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增强,并易产生逆反心理和躲避错误的倾向。所以采取适当惩罚,容易让学生产生对错误的趋避意识,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了解惩罚的作用,正确运用惩罚
学校里,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里,体罚应坚决摒弃,而惩罚则完全必需。惩罚的目的不是“让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而是为了让犯过者悔过改过,其真正着眼点应是从保护学生、引导学生和发展学生角度出发。
惩罚是对违纪学生心理或生理施予不愉快的刺激,从而遏止不良行为出现,是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惩罚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矫正功能:学生行为与学校要求不一致时,老师对其惩罚,使其懂得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以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增强道德责任感。这一方法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尤其有效。多次苦口婆心的说教可能白费了工夫,但一次严厉的惩罚却会让他铭记在心,知耻而后勇,这就是惩罚产生的教育效果。(二)威慑功能:学生的认识、态度、观念等多来源于间接经验,并不一定得之于亲历奖惩的直接体验,学生往往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方式及行为结果间接得到。如某个学生抄袭作业,教师惩罚该学生,其他学生便不敢犯该学生的错误。惩罚维护了制度的威严,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集体目标的实现。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能育人也能毁人。用好则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用不好则事与愿违,甚至山穷水尽。很多人不提倡惩罚教育,顾虑也就在此。所以在惩罚运用教育中应注意各方面问题:
(一)实事求是,尊重学生: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往往很复杂,教师处理学生错误时切忌感情冲动,更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甚至做出一些不尊重学生的过激行为,而应首先冷静地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弄清事实真相,再决定是否惩罚,如何惩罚。
(二)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受惩罚:教师在惩罚学生的时候必须讲清道理,使犯错误的学生对教师的处理心服口服,惩罚必须让受罚者心悦诚服,这样才能使其从内部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罚要及时:及时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更深,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到错误造成的后果。延迟惩罚和处理会因事过境迁而使学生忘记,淡化错误行为,惩罚意义不大。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不能听之任之,等到学生错误行为造成危害后再来“揭伤疤”、“算总账”,易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反感和对立,不利于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四)对事不对人:惩罚是否定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不是否定学生本人。要把惩罚限制在学生不良行为上,就事论事,如不准逃学、不准讲脏话、不准打人,不准拿别人的东西等,避免“我讨厌你”、“你把我的脸都丢尽了”等伤害性语言,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内心对他的冷淡、轻蔑的态度。
(五)惩罚要依法办事:惩罚必须以校纪校规为依据,必须与班规相符合,而班规要求全班同学民主讨论确定,这样的“惩罚”已不是来自教师的“铁腕”,而是来自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集体意愿。这样犯错误的同学容易接受,不会认为老师与他过不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治精神。
(六)惩罚后要引导学生对错误行为造成的后果进行补救:如学生动手打人,班主任除批评外,还要让学生向对方赔礼道歉,造成伤害的要赔偿损失,挽回在对方身上造成的有害影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的好品质。
三、现代教育呼唤高明的惩罚
现在的中小学生犯过以后,面对惩罚的态度有其共性,这就是:一是“赖”。能赖账则赖账,有时脸上还写满“委屈”,不敢直面自己的过错。二是“避”。面对确凿的“证据”,在赖也赖不掉、躲也躲不过的情况下,则避重就轻,尽可能回避主要过错以减轻自己责任,甚至把自己“犯过”的原因归结到别人身上,“因为他怎么怎么样,我才怎么怎么样”;有时还会指责教师,“他(指同学)也做了,你为什么不管他?”三是“装”。在上述两招都不灵验时,马上装出一副“诚实”、“可怜”的样子,态度来个180度大转弯,开始全面“承认”、“检讨”自己的过错,有时还会流下“悔恨”的泪水,以求“感动”老师速速放他一马,但一转过身去就不是他了,仍然我行我素,表现出典型的两面人格。这样的惩罚没有任何成效,不如不惩不戒,只能徒增犯过者应付“惩罚”的经验罢了。这是某些学生“屡教不改”的原因。
现在一些学生面对惩罚可以说是越来越“狡猾”,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何在这场智慧的较量中,让教师更主动、更有效地教育学生,必须拿出新高招。高明的惩罚不是罚站、罚抄、罚打扫卫生、罚跑操场等,更不是简单粗暴地无视学生自尊人格的“出洋相”、“整人”。高明的惩罚者总是针对不同时间、场合、错误程度及违纪者个性特点等,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并努力将惩罚教育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高明的惩罚有时可能表现为风刀霜剑,有时又是极富人情味的。
教育家魏书生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做了很多尝试,现介绍几例:
(一)惩罚唱一支歌,在愉快氛围中,并没有削弱惩罚教育的效果。
(二)惩罚犯错误的学生为班集体做一件好事,更能激起学生向善、向美、向上的追求。
(三)犯写地说明书,比一般写检讨书效果好,写检讨书往往千篇一律:“我犯一个大错误……给别人集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我大错特错……请老师原谅……今后一定下决心改正,决心做到以下几点”等,这样做肤浅潦草,不能触及内心深处,不容易找到纠正错误的有效方法。写说明书基本使用心理描述方法,描绘出心理活动的三张照片,每张照片上都有两种思想在争论。第一张照片,犯错误前,两种思想怎么争论;第二张照片,边犯错误,两种思想怎么交战;第三种照片,犯错误之后,两种思想作何感想。
(四)罚写心理病历。有的错误有较深的思想根源,病情较重,反复较多,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写好心理病历。心理病历包括五个部分内容: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和几个疗程。学生犯错误写心理病历,有利于跳出自我保护的小圈子,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冷静地选择改正错误的方法。
(五)罚其喊口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高明的惩罚技巧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更是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讲究适度和因人而异,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和发展。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用智慧和爱心教育学生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才能让学生在惩罚教育中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自身个性全面发展。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感到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他认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为了让学生自己负责,对个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法国思想家蒙田说:“在开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为了荣誉和自由而锻炼的心灵时,我反对一切粗暴行为。”但是,如果惩罚是为了削剪细枝末节,保证主干茁壮成长,这种善意的惩罚应大加赞扬。
参考文献:
[1]魏书生.魏书生文集(第一卷).漓江出版社.
[2]任顺方.师德概论.杭州大学出版社.
[3]安文铸,主编.学校管理辞典.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4]朱天利,孙士杰,主编.教育学教程.河南人民出版社.
[5]毕天璋,主编.教育学专题.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6]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
[7]论惩罚教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