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形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5-09-10甘素贞

考试周刊 2015年33期
关键词:艺术形式教学运用语文教学

甘素贞

摘 要: 语文与艺术是两门不同学科,却有很多相通之处,二者有机融合,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审美创新意识、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是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也是新一轮语文课程的要求和目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艺术形式 教学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又要注重语文的人文价值,发掘其中的美学因素,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陶冶。

而作为语文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只有既注重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又注重语文教学的艺术性,用艺术的感人形式,营造优美动人的教学氛围,打动学生,接近学生,表达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追求,寓情于理、寓教于乐,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学习。

如何把艺术和语文二者有机融合,使艺术更好地为语文学科服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在导语中巧做文章

凡事都有开端:运动之前先热身,作画之前先运笔,写字之前先蓄势……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凡是优质的课堂教学都具有非常考究的开端设计和独特性,课堂教学一开始便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这堂课的核心话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多种多样。

(一)情境式导语。所谓“情境式导语”,即依据课文的语境和教学计划,把学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地引入教学情境。音乐是渲染气氛的一大利器。比如教学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一文时,我就用王菲的演唱导入新课。王菲的歌声不仅一下子就抓住少男少女们崇拜明星的心,而且把苏轼老先生所要表现的凄清、喟叹,但又不乏昂扬向上的情感一览无遗地展露在学生面前。一首《春天在哪里》先打开学生盼望春天、喜爱春天的心扉,再学习朱自清的《春》就生动多了。

(二)形象式导语。所谓“形象式导语”,即通过一些具体形象、真实可感的物体、图形、模型等导入新课。这一类导语多用的是美术手法,可以用于说明文。比如讲解《绿色蝈蝈》一课时,我并没急于分析课文,而是先请几个学生上台画他们所理解的蝈蝈的形象,然后拿出我从网上下载的图片资料,最后讲解其特性。虽然学生画得不逼真,但别具一格,一位学生还创造性地为这种可爱的小动物设计了一个漂亮的窝。

(三)表演式导语。所谓“表演式导语”,即根据文学体裁或课文内容,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马》前我先让学生表演马鸣萧萧,一下子就把课堂气氛搞活。

当然,由于课文内容不同,个人的教学风格不一,每堂课的导语不可能也不必要统一。但是,如果借助多种艺术手段,把它们变成赏心悦目的图画,或委婉成激昂的音乐、轻松诙谐的舞台剧……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将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入情入景。

二、教学中移花接木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几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要辐射学生的言语能力、感知能力、辨别能力及审美能力,甚至是为人处世的能力。说到底,语文教学其实是一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只有依据语文教材中一篇篇饱含“人文”底蕴的范文,重视情感、意志、审美情趣的介入,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才能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

所以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政治家的素养,科学家的头脑,哲学家的严谨,演说家的口才,歌唱家的嗓音,诗人般的激情,相声演员的幽默,舞蹈演员的身姿……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参与者”,必须与学生一道力求把语言教活,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会用。请看课堂一幕:讲台上,一学生正襟危坐,乍一看,还挺像包公:满脸漆黑,头戴纸做的官帽,身穿纸裁的官服,额上还有一个月牙。只见他惊堂木一拍:“击鼓何人?”在两旁的“威武”声中,门外击鼓的人被带来,来人叩头、喊冤:“小民朱老三,今早发现自家唯一的牛被割了舌头”。包公略一思忖:“朱老三,你尽可回去,把牛杀了卖掉。”朱老三起身回家。不一会儿,又有人击鼓,原来是斜眼张二,他宣称发现朱老三私杀耕牛,特来报案领赏。包公大喝一声:“大胆张二,竟敢贼喊捉贼,你可知罪?”张二灵机一动,故作镇静:“大人,我好心来告知你,我何罪之有?”“你毒死朱老三家的牛,还不知罪?”“冤枉啊,大人,我只是割了牛的舌头……”张二自知语误,忙住嘴(全班哄堂大笑)。包公把眼一瞪:“嗯?”张二一下子瘫倒在地:“我交代,我交代。前日与朱老三口角……”全剧在《包青天》的主题曲中结束。

这是课文《包拯》中的一个片段:“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由40个字扩展到一幕剧,从选材、编写剧本、组织演员、准备道具,排练直至演出,绝大部分由学生组织完成,老师只充当“参谋”角色,但学生获得的艺术能力和经验,不仅使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情趣,而且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有效率,使他们毕生受益。

所以与其口干舌燥地讲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东西,不如让他们在嬉笑怒骂中亲身体验文章内容,从而轻松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课文内容,更多的是能力的迁移。

三、在作业中机关妙置

首先,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处处是语文”的大语文观。因为知识、能力和情感不是语文教材所能涵盖的,也不是一堂语文课所能解决的,靠的是课外的实践,是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感悟,是在不知不觉中丰富自己的情感,获取课外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在午间、放学后播放名曲、校园歌曲、配乐散文,打破常规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形成独特的人文氛围,使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所都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课题和园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宽阔的空间。

其次,我们要发挥艺术的效用,促进学生自觉地、富有情趣地研究、发现,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比如我在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一词时,我事先布置给学生一道作业:用一首你最熟悉的歌曲曲调把《明月别枝惊鹊》唱出来。结果虽然五花八门,但有学生套用《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曲调,既贴近学生实际,又符合词中意境。

捷克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寻找一种教育方法,使得教师可以少数,但学生可以多学。”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老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也不该是被动的接受者,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不再厌倦语文,让他们在每一节课都能施展才华,都能获得成功体验,让他们读得开心、说得畅快、学得全面,这就是艺术形式的魅力所在,加强语文与艺术的融合,创造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积极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和发展,能力的综合和提升。这是语文和其他学科可以做得到的,也应该做到。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龙海教育副刊.教育文摘[J].漳新出(2000),内书第2001号,2007,2.

[3]节目主持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J].福建教育,2001,3.

猜你喜欢

艺术形式教学运用语文教学
童话改编动画电影的模式演进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潮汕民间美术文化艺术形式举隅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