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T—4翻译测试改革正面反拨效应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2015-09-10张秀英
张秀英
摘 要: 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为伙伴关系,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正面的反拨效应。四级考试中篇章翻译测试的增加,带动了大学英语教学向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方向发展,大学英语教学将呈现更多模态、多样化的综合模式。本文从四级考试中翻译测试改革的背景着手,应用正面反拨效应理论,探究翻译测试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反拨效应下,完善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和思路。
关键词: 四级考试 正面反拨效应 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ollege English Test Band 4,简称CET-4)是由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持的全国性教学考试,目的是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贯彻执行,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为提高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服务。迄今为止,CET-4纸质版考试共经历了四次大的改革,因它的认可度高,受众面广,社会影响大,每一次的改革都引起了广泛关注。最近一次改革在2013年,考试委员会对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作出局部调整,其中翻译由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测试形式。同以往一样,本次改革也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影响,引起了英语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广泛研究。本文将从四级新题型中翻译测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正面反拨效应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分析CET-4翻译测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提供更多思路。
一、正面反拨效应理论
测试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称为反拨效应。英国语言学家把这一概念引用到应用语言学领域,特指语言测试,尤其是外语测试对相应的教学和学习产生的影响。Hughes用PPP法界定反拨效应的各个层面,认为考试的影响涉及Participants(考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教材编写者、教科书出版商等)、Process(大纲制定、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学习策略等)和Product(学到的知识与技能)。Alderson和Wall针对反拨效应提出了15个假设,从教和学的内容、方法、顺序、进度、程度、深度等方面阐释了考试对教学的影响,包括影响的大小与范围(黄大勇,杨炳均,2002)。测试对教学有两种影响:正面影响称为正面反拨效应,负面影响称为负面反拨效应。
在2013年的四级改革前,关于CET-4及其反拨效应的研究已有不少,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CET-4对教学的正面反拨效应;CET-4对教学的负面反拨效应;反拨效应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等。通过专家的实证研究,教育界普遍认同,CET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的正面影响远远大于负面影响,而且正面影响呈上升趋势(辜向东,2011)。改革之后,也有少数人对新四级翻译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进行了研究(从中国知网来看有八篇),有些取得了一定成果,有些则是浅尝辄止。由于改革实施方兴未艾,本方面的研究仍然有待于学者和教学工作者的深入研究。
二、CET-4翻译测试改革的背景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要求日渐提高。在当前国家倡导实现中国梦的社会背景下,中华民族的振兴不仅要依靠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大,还体现在中国文化被世界各国的广泛认知上。因此,社会人才的翻译能力尤其是汉译英的能力逐渐彰显其重要性,甚至有人认为2013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作品翻译的成功。因此,要想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领域的传播,亟待大学教育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汉译英能力。
最新公布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2006修订版)规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目的在于准确地测量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蔡基刚,2007)。作为在全国范围内最权威的一个衡量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测试,四级考试理应从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多方面考查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然而,囿于多种条件的限制,2005年之前的四级考试中没有汉译英题型,2005年第三次改革后的汉译英题型也仅限于考查短语和重点句型的翻译,而且分值只占卷面的5%。这种分立型语言测试观指导下的四级考试偏重考核学生的语言知识,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考试缺乏足够的效度。相应的,翻译能力尤其是汉译英能力的训练,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中也很少得到重视,学生的翻译能力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中要求的“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的水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面对介绍中国特色的材料翻译时,很多人经常会出现文化失语现象。
教育部高教司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要求是:“努力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达到国际教育测量学专业标准的、与国际接轨的英语语言测试体系。”(杨惠中,2003)基于形势背景的要求和专家学者的呼吁,国家四六级委员会于2013年8月对四六级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作出局部调整,其中翻译由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于2013年12月起开始施行。这次调整不仅提高了四级考试的效度,更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预期有效地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贯彻执行,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有着更客观准确的测量,也将为提高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CET-4翻译测试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正面反拨效应
语言测试和语言教学是一种伙伴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直以来,四级考试都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工具,又对教学起着风向标的作用。毋庸置疑,CET-4翻译测试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强大的触动和冲击,也给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首先,四级新题型中增加了篇章翻译,引起了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和学生对于翻译能力的足够重视。以往的四级考试中,很多学生会因翻译只占5%的比重而不予复习,常因考场建议时间只有5分钟而直接放弃做翻译测试题。旧CET-4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偏重听读,也强调说和写,但长期忽视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无论从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练习的设计上,都很少涉及汉译英段落翻译,关于中国题材的英文输入更是处于缺失状态。实施新的四级改革后,翻译的分数权重与写作比例一样,占15%,使得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得不重视翻译。各大学纷纷把翻译纳入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范畴,教师开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并引入评估体制。可以说,CET-4中翻译测试的改革,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英语学习观都带来了一定的变化。
其次,CET-4中翻译测试改革的另一个正面反拨效应是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新调整。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教学要求、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教材等都在不断调整中,并呈现出多元化倾向。翻译题型在测试中历经从无到有、从英译汉到汉译英、从短句翻译到篇章翻译的演变,也带动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不断调整和革新。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CET-4新题型实施前,各大学在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设置大学英语读写和大学英语听说两门课程。即便有的学校称之英语读写译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也很少涉及汉译英技能的训练。教材中汉译英的比例仅为课后练习中的几道单句翻译,目的是巩固课文里所出现的重点单词和短语的应用。在实施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院校中,只有少数院校在高级英语学习阶段设置了翻译课,但也仅仅将其设为选修课,受众面小。总体而言,在听、书、读、写、译五大技能的培养中,翻译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基本处于被忽略的地位。翻译是集语言输入于语言输出于一体的一种综合运用,同时涉及语言知识、两种文化和转化技巧。如果在课堂上不予以讲解和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就难以获得很大的提高。在四级实施新题型后,各个学校开始在英语教学内容上调整了翻译的权重,在课程设置无法调整的情况下,教师开始在课堂上增加了有关中国的英语材料输入,在训练技能时开始讲授翻译技巧,并设置相应的练习,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英汉、汉英互译。
(二)教学方法的整合。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以结构主义教学法为指导的大学英语语法翻译法逐渐退出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听说法、视听法、情景法、交际教学法、认知法等。翻译测试的介入和翻译教学内容的增加,使传统翻译法在课堂教学有一定程度的回归,并辅之以视听法、交际法。语法翻译法的特点是对语言范本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讲解,向学生输入某种语言形式,然后让学生反复操练,以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不可否认,在有关中国的英语材料的输入和翻译技巧的讲解方面,传统教学法能发挥巨大作用。翻译中语言知识和技巧的掌握,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操练,而后进行以交际为目的的实践应用。
(三)教学模式的优化。教学模式可理解为:教学理念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中形成的教与学各要素有机结合,并形成稳定的关系及在教学过程中被验证的样板形式(萧好章,王莉梅,2007)。教学模式受制于学习目的和内容,教学内容的更新,必然要求教师重新审视已有的教学模式是否适合。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多已开展了多媒体或网络环境等新的技术手段辅助下的英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学生已趋向于摈弃仅仅靠教材学英语的模式,转而采取从多种媒介等接受语言输入。然而,翻译是一门复杂的综合应用技能,离开教师的导学,学生很难通过自主学习现有的非专业英语教材而获得与四级考试匹配的翻译能力。因此,CET-4中翻译测试的改革,促使大学英语教学构建一个动态立体的翻译教学新模式。翻译教学将以语言、文化、交际与认知风格的多重维度为坐标,并根据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认知特性,发挥教师不可替代的导学作用和网络技术辅学的优势,采取教师课内主导、学生课外自主相结合的交互式教学模式。
四、CET-4翻译测试正面反拨效应下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应对策略
在CET-4翻译测试正面反拨效应下,大学英语教学有了很多改变,同时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就目前全国各大院校的教学状况而言,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缺少与新型四级相适应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国历史、经济、文化的英语输入缺乏系统性;翻译教学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比重难以权衡;基础教育中没有打好语言功底的学生很难短时间内在翻译能力及四级翻译成绩上有很大提高;学生缺乏对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的足够认识,导致翻译中母语的负迁移,等等。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笔者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提出以下应对策略和思路:
(一)开发新的英语教材,实现汉英翻译教学的系统性。篇章翻译教学一直以来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教材中缺乏相应的教学内容。翻译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概念,涉及多种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与综合应用。改革后的CET-4,其翻译测试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面对如此庞杂的内容,如果没有系统的语言输入,汉英翻译的教学就只能任凭教师自由发挥。新四级实施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的教材更新慢,远远没有跟上形势的要求。有的教师只能在英语精读教学中根据课文相关内容零星做点英汉文化对比和翻译练习,有的教师则在四级考试前抽出大量时间给学生恶补翻译测试而堕入应试教育的旧圈。因此,笔者呼吁出版社尽快编制出适合目前新向标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读写译教材和软件,在选取篇章材料时分章分节加入涉及中国文化的部分,并在练习中设计相应的汉英翻译练习,实现相关材料的系统输入和翻译技能训练。同时,教材的编写,应当注重翻译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比重,不可以偏概全,冲淡其他语言技能的培养。
(二)教学中注重夯实语言基本功,加强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从翻译新题型评分标准来看,要求译文行文流畅,用词贴切,少语言错误。由此可知,语言能力依然是翻译的基础,在教学中不可削弱。过去的教学中,课堂上偏重词汇、句法、语篇知识的认知,对语言知识的应用相对薄弱。导致的结果是一些学生在翻译和写作上词汇匮乏、句法混乱、句式简单,篇章内容语言错误多,缺乏逻辑性。因此,大学英语初级阶段的教学中,需加强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以语言输入为基础,以语言输出训练为手段,夯实语言输出基本功,减少母语的负迁移,提高双语转化能力。譬如,在语篇分析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课文中的高级词汇和经典句式进行段落摹写、英汉互译练习。此外,教师还需进行翻译技巧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翻译技巧并进行应用。语言的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平时不加强基本功训练,考试前做大规模汉英练习,其导致的结果就只能是耗时低效。
(三)加强汉英文化对比,促进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新四级反拨效应下的汉英翻译,以翻译能力为核心要义,同时提倡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翻译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要实现翻译教学功能的最大化,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观。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注重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和渗透,却很少涉及中国文化或中西文化差异的介绍。因此,新四级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感知能力,同时要加深学生对中英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转化,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鉴于目前教材中缺乏中国文化英语材料,教师可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课堂上适当增加中国文化英语介绍,指导学生学习。此外,教师还可列出相关参考书目或文章,让学生自己课下阅读,然后通过写读书报告或课堂讨论进行交流。对于中西文化差异,尤其是中国文化相应表达法在英语中的缺失现象,则需教给学生如何使用意译、音译加阐释或者注释等增补策略进行有效翻译。
总之,四级考试的改革从听力、阅读、写作、翻译等多方面考查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巨大的反拨作用。篇章翻译的新题型既是对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测试,又有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夯实语言功底、提高文化素养,进而实现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指导。翻译包含语言输入及语言输出的综合运用,同时涉及两种语言、文化的转化与表达。CET-4正面反拨效应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呈现多元化多模态的教学形式,需要出版机构、教育工作者及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构建合理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促进中国优秀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黄大勇,杨炳均.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
[2]辜向东,彭莹莹.大学英语教师对CET及其反拨效应认识的历时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3]蔡基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新大纲目标定位修正及其意义[J].外语界,2007(4).
[4]杨惠中.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十五年回顾[J].外国语,2003(3).
[5]萧好章,王莉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