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古悲情一“爨”字

2015-09-10康旭泰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字学项脊轩亭亭

康旭泰

明代唐宋派散文家归有光以自然朴实的笔触,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催人泪下的《项脊轩志》。由于时代变迁,加以绝大多数学生都未体验过家庭变故,亲人亡故及事业无成的悲抑之情,解读该文有一定的困难。鉴于此,笔者经过初步探讨,觉得从文字学角度解析“爨”字,解密“悲”情,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文中提到了引起作者悲痛之情的因素有五:

一是家道中落。由“庭中通南北为一”到“待诸父异爨”而到“庭中始为篱,再为墙,凡再变矣。”“鸡栖于厅,东犬西吠”,诸父不和,好端端一个大家庭分崩离析,令人心痛。这无疑给少年归有光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霾。对此,年少孱弱的他,只能徒叹奈何,无力回天了。这个缘故也使他励志学习,更寄希望于科场。因此,就有了“束发轩中”“大类女郎”的读书形象。

二是幼年丧母。由老妪回忆母亲关爱子女,问寒问暖的情景,引起了作者的悲痛感情,“言未毕,余泣,妪亦泣。”由于作者八岁丧母,因此对母亲的感受非同一般。

三是祖母过世。祖母看望“我”并赠“我”象笏的事,祖母对于“我”的殷切希望无不与“异爨”有关。也正因为大家族的落魄才使祖母寄希望于“我”,期望“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因此,当“大母”过世,“我”“瞻顾遗迹”时便“长号不自禁”。

四是故居遭劫。“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是悲情的进一步延续。

五是爱妻早逝。从项脊轩的变迁中抒写对亡妻的怀念,看到“吾妻死之年所手植”的枇杷树,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树已“亭亭如盖”,而人却一去不归。音容笑貌,如梦如幻。孤寂惨怛之情,融于静寂无语之中。

以上“五悲”,若按常规教学方法处理,容易落入俗套。因此,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农村里司空见惯的“分家”现象讲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爨”结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锅”中“灶”下“火”。再结合《说文解字》对“爨”的解释“齐谓之炊爨,臼象持甑。为竃口,推林内火。”将“爨”想象为一个象形的“生火做饭的场景”。“秃宝盖”为灶膛,灶膛之内以手加柴,点燃“火”,于是灶上所放之“锅”便滋滋地熬出香喷喷的饭食,一家人围炉而坐,尽享天伦之乐,那种欢快热闹的场面自不待说。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家运衰退,生计无着,便有了“诸父异爨”的赏析局面。由此,紧扣“爨”字进行拆析,再现树倒猢狲散,你争我夺的“分家”场面,大可激趣。大伯端去了锅,二伯抽取了柴,偌大一座宅院,四分五裂,死灰冷灶,凄惨无比,真令人叹惋不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探究“通南北为一”的“庭中”为什么“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显然,也是由“异爨”导致的。正因为“异爨”才引出了隔阂:隔阂日深,大人小孩互不相让,“东犬西吠”,才使得整座大院由“篱”而“墙”,一家人形同陌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其中的滋味,读者也是能体味到的。从这种家族兴衰大背景下理解作者由“泣”而“长号不自禁”的情感历程,自会水到渠成。

家和万事兴。“异爨”确是中国封建大家庭一个不祥的兆头。虽然我们不敢说它是情感主线“悲欣交集”中“悲”的全部,但起码也是最浓重的一笔。运用析字法,从一个侧面入手分析文章确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补记部分“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亭亭如盖”是说枇杷树已经高高挺立,如同伞一样枝叶繁茂了。初读倍觉优美,沉思玩味,又觉“亭亭”与“盖”似有矛盾。《说文》“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樓,从高省,丁聲。”“亭”为形声字,依“高”造形而省“口”,义源自于“高”。“亭亭”属叠词,言树身之高;“盖”字为上下结构,上“草”下“盇”,“盇”本意为“覆盖”,段玉裁释为“覆也。覆必大於下。故从大。”两相会意,“盖”的本意为“用草编的覆盖物。”可引申为“车盖”等。“如盖”拟比树冠之大,以“高”喻“大”,表面看似矛盾,实为作者高明之处。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亭亭枇杷树下无婷婷之人,冠盖斑驳处仍记忆犹新。树的勃勃生机反差人的音容全无。语言之妙,情感之盛,寓意之深,确实起到了“留白”作用。正所以纸短情长,言外意妙。而悲中至悲,非十分理性所能把控。林黛玉《葬花吟》:“独倚花锄泪暗洒,洒向空枝见血痕。”可作旁证。

以上例举,从文字学角度细品文章,于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可作拓展。

( 注:本文系甘肃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运用文字学知识创建高效语文课堂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S 2014GHB1589)

(作者单位:民乐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文字学项脊轩亭亭
清代文字学大师段玉裁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pace Fractional Order Schnakenberg Model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Asymptotic Dynamics of Non-Autonomous Modified Swift-Hohenberg Equations with Multiplicative Noise on Unbounded Domains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文字学”术语的早期使用
汤亭亭的《女勇士》
新见黄淬伯《文字学讲义》述评
愿做一枝荷,一生只为你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