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专业认知教育探析

2015-09-10朱钰冷杰

考试周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实现途径高校

朱钰 冷杰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校专业认知教育现状,从各阶段不同比重推进、开设第二课堂、开展主题交流、鼓励学生参与专业性学科竞赛、重视专业实践开展等方面提出了專业认知教育的实现途径,对专业认知教育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高校 专业认知教育 实现途径

高校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因缺乏学习动机而学习态度消极,对专业学习认识不足而虚度光阴,对未来职业规划茫然而盲目择业等诸多现实问题。倘使任由其发展,则既会弱化高校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效果,又不利于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和长远发展。专业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对专业的认知、热爱和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将来的就业能力和成长速度。如何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肯定、积极、系统的专业认知,从而正确面对并克服专业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提升专业竞争力,专业认知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专业认知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专业认知教育普遍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1.入学前学生经过志愿选择对专业有一定了解,但往往是不科学、不全面的。

高考后的志愿选择可以说是学生步入大学前最直观了解专业的一个阶段,但是在这个阶段,对专业的认识普遍存在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指导不足等问题,大多数学生仅仅依靠专业名称的字面含义或掺杂了其他人的参考建议而选择报考某一专业,此时对于专业的概念仅仅是有一个初步印象,也可能是偏离专业本身含义的,可以说是不科学不全面的。

2.高校专业课程开设较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学生未能拥有真正接触专业知识的机会。

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特别是工科的人才培养计划大多遵循第一部分公共基础课、第二部分专业基础课、第三部分专业课的顺序性推进的教育模式,这样有利于专业教育教学的合理推进和基础扎实型人才的培养,但同时使得学生迟迟未能接触专业核心课程,对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只是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的安排,却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学了这些知识干什么。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普遍存在困惑,这样极易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够。

3.学科导论课程、专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较为短期,难以达到理想的专业认知教育效果。

大部分高校在学生入学教育阶段会开设专业介绍讲座,第一学期会设置相应学科导论课程的教学,选择性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取得了一定的专业认知教育效果,对于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引导作用。但是,这种局限于学时、缺乏系统设置的专业认知教育往往只有一时的效果,缺乏持续性和交互性,学生作为旁观者聆听,而不是亲身参与实践,专业认知印象较为浅薄,一段时间之后愈发模糊,导致专业认知教育未能达到理想效果。

二、专业认知教育实现途径

1.坚持专业认知教育不间断进行,各阶段不同比重推进。

针对传统专业认知教育方式的短时性和分散性特点,采取学期制不间断开展专业认知教育的方式。坚持从大一到大四保持专业认知教育与专业教学并行的方式,不间断开展,定期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注入激活剂,特别对于本阶段学习课程与未来就业应用间的关系等细节处加以考量,结合社会热点、行业需求,适当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够了解到未来行业发展的最前沿,为未来进行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在专业认知内容上,各学习阶段逐渐推行不同比重不同方式的教育,基础学习部分重点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的感性认识、树立专业意识、培养初步专业认同感;专业基础学习部分应加强学生对于专业基础学习的理性认识、提升专业认同感、拓展专业认知;专业学习部分重点巩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强化专业竞争力,对于择业观、就业观教育应保证相当的比重。

2.搭建平台开设专业认知教育的第二课堂,加强学生专业认同感。

科研工作的开展在行业发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昭示着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高校教师科研资源则是最贴近学生的优质专业认知资源。在高校现有的科研平台上,定期面向学生举办各类科研学术报告会,将学科科研开展情况与学生学习相结合,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方式介绍学科前沿问题、专业发展现状等,引导学生尽早明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提升学生专业认知程度,发挥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

3.定期开展主题交流会,促进本、硕、博纵向交流,结合校友资源开展专业认知教育。

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认知意识和专业认知视野,高校在专业认知教育开展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现有资源,搭建本、硕、博纵向交流平台,以专业年级为单位,定期组织开展硕士生指引本科生、高年级指引低年级的专业认知主题交流活动,解答专业学习困惑、专业发展前景及相互交流学习成长中的问题,利用现有资源丰富专业认知教育方式方法。这种学长传经式的交流更容易让学生免除隔阂、敞开心扉,较其他专业认知教育方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所取得的专业认知教育效果更为明显。

校友资源也是开展学生专业认知教育的优质资源。本专业毕业的校友往往年龄跨度大,工作经验丰富,一般是未来学生步入工作岗位的实例。学院搭建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够接触行业前辈,利用校友返校的机会开展座谈等形式的交流活动,让学生聆听校友的奋斗历程和工作经历,对于未来工作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校友根据自身的成长反思对在校学生的素质培养提出的各种建议往往是中肯有益的。

4.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专业性学科竞赛,提升专业自信。

首先要在学校、学院的各种评价体系中肯定专业性学科竞赛的重要性,引导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性学科竞赛。目前,高校学生能够参与的专业性学科竞赛有如“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和“节能减排大赛”等。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例,在组织申报阶段,各参与团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确定指导教师,独立选题或承担教师课题的子项目进行初步的科研探索,以这一活动为平台,学生走进学院的实验室、自主学习各类相关知识,同时与知识渊博的教师们进行面对面交流。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习到了更多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地深化了专业认知,增强了专业认知教育的效果。从学校、学院层面,系统性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专业性学科竞赛,提供竞赛相关的指导和帮助,不仅可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且对于专业认知教育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5.重视专业实践的开展,促进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提升专业认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是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专业的重要平台,要重视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与专业结合,在专业实践中解决“学什么用来干什么”、“如何系统学”等问题。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寒假实践等平台,鼓励学生结合科研项目或学科竞赛课题等开展系统专业实践,努力将实践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教学培养计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通过专业实践的开展,促进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提升专业认知。

三、结语

积极的专业认知是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是形成积极的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的基础,进而影响其专业意识及从业后的职业表现。专业认知教育的逐步推进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阶段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对未来发展做好考量和定位,明确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就能够明确为什么而学,学会了将来会干什么的问题。健全人才培育模式,丰富专业认知教育方式,提升专业人才竞争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莫勋.大学生专业认知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校园心理,2012,10(3):166-169.

[2]骆训栩.高校新生专业认知教育研究[J].现代农业,2014(5):97-99.

[3]毛芳才.提升大学生专业认知能力的途径探究[J].高教论坛,2012(9):82-85.

[4]孙翔洲,陈铁军,黄营满.现代教育视域下高校专业认知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8):167-168.

猜你喜欢

实现途径高校
思维导图&概念图辅助翻译教学实现途径探索
探索医院人才工作联动机制的构建策略
浅析我国公立医院在新医改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途径
评估准则国际化的路径探索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