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良师生关系影响高校学生评教的理性思考
2015-09-10夏琴
夏琴
现如今,学生评教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一环,已经在高校内部广泛开展。学生评教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师德修养等。因此,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是学生评教所必然涉及的两个群体,师生关系对学生评教各个环节的直接、重要影响不言自明。然而,在教育实践领域,师生关系往往会产生偏差和畸变,对学生评教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师生双方的观念和行为归根到底都受到理性的制约,因此,对师生关系本身及其对其他教育环节影响机制的理性剖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不良师生关系影响学生评教的表现
学生评教的目的是通过收集、分析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师教学活动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如果师生关系无法达到平等,则会导致不良师生关系,造成矛盾和冲突,使评教动机产生偏离,影响评教结果的有效性,背离学生评教的初衷。不良师生关系影响学生评教的表现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双方孤立,怠慢评教。
如果教师与学生都不重视或完全忽视学生评教对其教学行为改进的重要意义,且教学管理制度未在评教结果与师生利益二者之间建立关联,那么师生双方会各自孤立,怠慢评教[1]。由于部分大学生认识不到自己是评教的受益者,因此学生不会负责任地认真对待评教。有些高校要求不评教不能查看期末成绩,逼着学生评教,学生自然会产生抵触情绪。而且就目前的状况看,学生是否认真评教并没有严格的指标衡量,即在整个评教体系中缺乏元评价,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正因为如此,教师会认为学生只是凭借个人主观感受随意打分,根本没有资格和能力对自己进行评价,对评教结果置之不理。
(二)教师权威,学生迎合。
在某些评价方式(如非匿名评教、当面提议、被推测等)下,学生的隐私不能得到有效保障[2]。如果教师不遵守职业道德,就会发生滥用职权、刁难和打击报复等行为,如故意让某位学生该科目考试成绩不合格或差评等,而评价低和有挂科现象的学生会失去获得各项荣誉称号,以及奖学金、助学金的资格,故教师有权力左右学生的部分利益。在此“恐怖”氛围下,学生一般会选择迎合教师,即使对教师的教学有偏见,也会在评价过程中刻意隐瞒。
(三)学生权威,教师迎合。
为了避免教师的地位过于权威,许多高校在管理制度中纷纷抬高学生的地位,学生的话语权逐渐多了起来。但是如果学生的地位过高,则会造成学生权力膨胀甚至失控。目前高校开展的评教活动,其奖惩作用过于明显,学生评教与教师的任免、职称及奖金等直接利益是挂钩的,而教学管理部门在做出奖惩决定之前并没有对评教结果真实性及有效性做出充分的调查和论证,这样做难免过于武断[2]。部分教师由于对学生要求严格、上课纪律性强而被学生记恨,得不到真实、公正的评价而利益受损。故教师上课不得不迎合学生的兴趣和习惯,本该强调纪律性的课堂变得随意而散漫。
二、不良师生关系影响学生评教的原因
学生评教中师生关系状态如何,不单单取决于师生自身内心的意愿,还受到外部管理制度的制约。在上述三种不良师生关系影响评教的表现中,前两种属于教师地位高于学生地位。在整套评价体系中,评教结果对教师无明显影响,甚至会反过来对学生造成利益侵害。最后一种属于学生地位高于教师地位。学生评教的结果被奉为奖惩教师的重要依据,教师的职称、奖金及去留等很大程度上由学生的评价左右。那么不良师生关系何以对学生评教产生影响?本文认为技术理性是此影响产生的根源所在。
20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深刻揭示了技术理性与发达工业社会的关系。马尔库塞认为,发达工业社会中,人、思想、社会、政治均变得“单向度”了[3]。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机器的社会,是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社会。阿多诺认为,技术理性的僭越还导致了人的异化,并最终扼杀了文化的创造性与丰富性,使文化成了一种工业文化、单面文化[4]。工艺品蜕变为了商品,它们被千篇一律地模仿着、复制着,被复制、贩卖是其宿命,而这背后隐藏的正是追逐利益的手。总之,技术理性的泛滥直接导致了价值理性萎缩和人文信仰的贬值。我国高校学生评教深受工具理性思想的控制,以至于产生了不良师生关系。
首先,技术理性流行着对科学和实证主义的过度迷信,导致学生对教师评价优劣的失真。人们认为任何概念都是可以量化的,可以比较出高下。在高校学生评教过程中,学生评教的结果就是每位教师的优劣,难免过于武断。每个主体均有其专属的独特性,其自身存在的优点、问题均不一样,评价时应区别对待,而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评教工作所采用的体系还不能具体到个人。
其次,技术理性打造了“单向度的人”,学生和教师为了自身利益互相迎合。技术理性驱使下的人以逐利为首要目的,其观念和行为均以获取最大化的利益为首要准则,而失去了价值理性的约束。在学生评教过程中,左右师生双方态度和行为的并不是评教应然的目的,而是外在制度的利益偏向。学生的利益被教师左右时,学生不得不迎合教师,教师利益被学生左右时,教师会费力讨好学生。评教中的迎合现象皆因参与者以利益为最高准绳,而不是道德或者责任。
再次,技术理性重视功用而忽略价值,导致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技术理性引导下的行为往往是达到某一既定目的的便捷、高效的途径,这种途径看似合理化,然而会忽略实施过程中其他关联因素,最终造成行为后果脱离该目的的本质要求,产生片面甚至有害的效应。让学生评价教师以纠正教学行为的观念是对的,但是实施过程中对细节的忽略甚至错误理解,则会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有的学校将评教结果与教师利益挂钩,有的则与学生利益挂钩,这样就会导致权力不受制约的一方肆意妄为,而利益不受保护的一方遭受侵害,评教工作丧失了其本应发挥的功用,反而成为师生互斗的武器。
三、避免不良师生关系影响评教的策略
技术理性主导着现代社会,这种主导是潜在的、隐含的。它披着合理性的外衣,人们往往在潜意识中践行着它却毫不自知。技术理性使得不良师生关系得以对学生评教产生影响,意欲削弱此影响,应在对评教理念、评教程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找出技术理性作祟之处,对其进行调整。
(一)避免评教结果与利益挂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可以改变人的思维与实践。现阶段有不少大学将评教结果与教师的利益挂钩,将评教结果作为奖惩教师的重要依据,而又缺乏去伪存真、保证评教结果客观公正的措施,如此一来,教师不得不惧怕学生手中的打分权,在课上课下迎合学生,给高分、划重点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同样会根据自己利益是否得到满足而对教师进行主观的甚至失真的评价。鉴于此,学校教务主管部门应该将评教结果与师生的切身利益脱钩,使得评教结果无法对师生利益产生巨大影响。教师没有利益约束,就会在课堂上完全展现自己,没有迎合学生的必要。学生故意抬高或贬低教师的私心无法实现,评价结果的失真状况将会大大改观。
(二)注重质性评价与反馈。
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位教师均是独立的个体,其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评教不应是泛泛地对全体教师打个分、排个名次,应该对评教结果进行针对性处理。教务主管部门应加大评教后续工作投入,将评教结果逐条分析,对号入座。这样做看似工作量加大,但前期工作达不到反馈、调整的效果,亦是徒劳。在对结果的分析过程中,应注重对问题原因的分析。教师教学缺陷的形成往往有具体的、深层次的原因,在反馈环节中,应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深入挖掘其缺陷产生的内外在动因,以便对症下药,改进教学。
(三)科学方法保证资料可信度。
技术理性于现代社会的僭越虽然严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完全摒除技术理性。价值理性决定目的,技术理性为达到既定目的开辟道路。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评教的整个流程中有一些漏洞为技术理性所利用,如亡羊补牢,及时弥补,犹未晚也,在弥补过程中,应注重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并重。第一,在获取实证研究的数据环节时,应注重对原始数据真伪的分析。应采用科学方法,对明显失真的数据进行发现和剔除,以确保数据的可信度[5]。第二,在确保数据可信度的基础上,可以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学生评教的误差进行校正,努力达到实证研究的结果与事实趋近一致。第三,引导学生自由评教,不将评教作为学生查看成绩的必备步骤或者其他学生厌恶的工作。学生取得了不评教的自由,那么所收集的评教数据极有可能是由心怀正常评教动机的学生所做出的,这样就可以保证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2]彭冠然.高校学生评教的偏差与矫正——基于师生关系视角[J].考试周刊,2014,64.
[3]赫伯特·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17,40-67.
[4]阿多诺.王柯平译.《美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2-19.
[5]崔国生.大学生评教结果可信度的统计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377-380.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省属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的组织创新与机制改革研究(201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