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小组合作,张扬主体个性
2015-09-10程丽华
程丽华
摘 要: 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 创设情境 明确任务 合作探究 交流评价 自主探索
一、创设情境
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虽然抽象,但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生活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一、二年级的学生才6、7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讲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例如:我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创设了一个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为每人准备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让学生认识这些人民币,在活动中要求:(1)每人购买的商品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进行评论。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及时在小组内说说活动后的感想,说出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又如,教学一册的《比一比》时,创设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在教学《9加几》时,创设了运动会上给运动员送饮料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创设了“小熊掰玉米”的故事情境……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使他们乐于接受。
二、明確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工,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又如,在教学第一册《分类》第一课时内容时,蓝猫超市准备开业,同学们愿意帮助蓝猫整理超市,我提出了小组活动任务:必须负责把学具袋里的物品分类一层一层摆放在货架上。四人一小组开始行动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三、合作、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让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每个学生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研究者、发现者,都扮演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在这个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动脑、合作讨论,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而且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四、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必须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这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作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地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对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小五星或小红旗给小组以奖励。
记得我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四人一起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问:“都学习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面对每一个问题,台上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小组的交流进行了肯定的评价,并在这小组的组号旁贴上一个红五星,在其他组的掌声里,这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所表现出高涨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五、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同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中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像这样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非常必要。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用的时间还不够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一直困扰着我们,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的班级,怎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第9期).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