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的”放“矢”

2015-09-10范银妹

考试周刊 2015年44期
关键词:语用能力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范银妹

摘    要: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课题。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運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围绕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扎实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语用能力

在以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常常花太多时间在文章的内容理解上,常为了理解文章的内容而设计繁琐的问题,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上,很少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语文教学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打造语用课堂?如何培养语用能力?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探求直指“语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我不懈的追求。多年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收获。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力促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即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展语文能力。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着力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以苏教版二年级语文《狼和小羊》为例,我不仅制定了“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基础性的目标,而且制定了“学习掌握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扣关键词展开想象的方法;体会寓言故事的结构、寓言的文体特点”等发展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制定的目的在于教学语文知识和阅读写作的方法,进行必要的语文技能练习,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想象、创编等语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紧扣语言文字的运用

一篇课文中可学的语言运用点很多,我们必须根据课标、年段、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每堂课的语用点。阅读教学中,我常常会关注以下语用点:

1.词语的习得。

(1)看形感知汉字的形象,理解汉字的意思,显现汉字的传义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汉字就像一幅画,看画的人能够感受到它们的喜怒哀乐。

教学《放小鸟》这篇课文时,我通过课件出示“火烧短尾巴的鸟”,此刻,“焦”说话了:“急,情况太急了。”教学《揠苗助长》时,汉字“疲”也在说话,它在说“病”——我累了一天,好像生了一场大病;“兴致勃勃”的“勃”好像在说“力”——农夫本来没有力,当他帮禾苗长了一大截,他浑身充满了力量。

(2)汉语有一定的关联性,在理解运用和学习积累时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成串学习。例如,由“农夫”这一词语可以迁移至“车夫”“渔夫”“纤夫”。在教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小丁丁”的“丁”这个字时,我告诉学生“丁”可以指很小很小的块状物,让学生联想相应的词语,学生马上想到“肉丁”“鸡丁”“笋丁”等词语;我又说“丁”也可以表示“人”,引导学生组词。农村小学外地生多,学生词语很贫乏,我就出示“壮丁”“园丁”等词语,配以相应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我还引导学生做转盘游戏,分别给“丁”加上不同的偏旁,结合形声字的特点,认识掌握“盯”“叮”“钉”等字。

2.推敲遣词造句,培养敏锐的语感。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眼,对表达文本情感起了关键作用,要有敏锐的语感才能捕捉。这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流连驻足,品读联想。如教学《姥姥的剪纸》时,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作者写的是“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作者为什么不写“剪狗像狗,剪猴像猴”呢?学生经过思考,发现猫和虎长得很像,剪出母鸡和公鸡的区别又是很难的。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这样,在文字置换当中学生感悟了文本用词的准确。如教学《黄果树瀑布》时,我紧扣文中描写黄果树瀑布声响巨大的三个比喻句:“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瀑布从岩壁上直泻而下,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我提问:“同样写瀑布,同样是作者的亲历体验,为什么听到的、感受到的是不同的?”学生通过朗读比较,移情体验,发现这是因为作者身处的位置远近不同,所以听起来瀑布的声响就不同。学生又一次在推敲中感受文本用词的精妙。这些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准性训练,对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是大有好处的。

3.注重内容的概括,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生的这种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重要。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复杂的社会,我们特别需要具有归纳、提取概括的能力。

如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用几个词语概括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的所见,用几个词语概括“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时”我”的心情。如教学《揠苗助长》时,我先帮助学生梳理文脉,然后引导学生掌握概括故事类文本的一般方法,通过抓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章内容。学生掌握了这样一种方法,就能迁移运用到其他故事类课文学习中。有的课文采用总分结构,文中有中心句,学生自然可以用文中的中心句概括自然段的内容,或者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教学《莫高窟》时,第三自然段中“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句承上启下的句子,就是文章第二、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创设语境,进行文本补白。文本常常会留下很多让学生想象、延展的空间。创设语境,让学生利用文本进行补白,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思维、想象等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

教学《会走路的树》这篇课文课文时,我让学生想象小鹿和小鸟告别时的场景。教学《放小鸟》时我让学生表演小鸟和她的母亲相见时的母子对话。教《哈尔威船长》一课时,我出示哈尔威船长的肖像,说:“瞧,这就是哈尔威船长,此刻,他魏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作为被救的乘客或一位船员,可能会焦急地呼唤些什么呢?”学生有的说:“船长,快和我们一起回家吧!”“船长,快走,再不走就来不及了,您的家人真在等着您回家呢!”此刻,我又出示话题:“船长,您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学生把自己当成哈尔威船长,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于是便有了以下精彩的回答:“朋友,不是我不想回家,临行前妻儿总会握着我的手,叮嘱我早日回家。但是,我和这条船相处了这么多年,这儿也是我的家。我是船长,与我的‘诺曼底’号共存亡,是我的职责。”文本中没有的这些语言,在老师的引导下,在一定的语境中,学生通过理解说出来了,这既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又是在运用语言训练语言。

5.关注布局谋篇,进行写法迁移。阅读心理学认为,阅读具有吸收、示范、发展、移情等作用。课文是学生模仿的最贴近的直观形式,对写作具有特殊的示范作用。浙師大潘涌教授认为,输入性的语用固然重要,但它无非是为输出性的语用作积淀。只有通过长期的语用实践转化为更重要的表达力时,输入性的语用才对智慧生命具有意义。写作是语言文字的书面运用,是衡量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标志。只要有合适的文本,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在阅读课中进行读写迁移。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老师带领学生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结构,但是这不等于学生已经学会了运用,理解了的结构只有在语境当中实践运用才算掌握。因此,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寓言创编的情境:依然是一只狐狸和一只乌鸦,依然是一只饥饿的狐狸和一张嘴衔着美味的乌鸦,只是他们是文中乌鸦和狐狸的下一代了。通过创设语境让学生用起因、经过、结果创编故事,这就是对故事结构的迁移运用。

三、教学评价要利于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课堂教学评价专指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进行的评价活动,是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你真会读书”“你抓住了关键词语来体会”“你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孩子”这样的评价在今天的课堂上屡见不鲜,但推敲一下就发现,教师的关注点仍然没有过渡到语言运用上。如教学《看菊花》这一课时,一年级的孩子们注意到描写菊花颜色的语句,老师评价:“你从它的颜色中读出了美。”当学生注意到“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这些短语时,老师评价:“你从几个数量词读出了菊花数量的多,感受到了菊花给我们带来的勃勃生机。”教学《荷花》这一课时,学生注意到这些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在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你们从荷花不同的开放程度感受到它不同姿态的美。”这样引导,学生才容易领悟观察、描写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评价指向的是观察、描写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运用。

著名哲学家维根斯坦认为,人的最重要基因就是语用基因。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潘新和教授说:“人的言语表现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它需要软性地顺应、呼唤、激励与引导。”只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适合的教育情境,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语文教学特点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感悟、习得、运用、创造,就能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达到“积极语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

[2]潘涌.积极语用教育观与母语教师语用能力重构.

猜你喜欢

语用能力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微信在高职英语语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