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应用
2015-09-10汪俊
汪俊
摘 要: 目前,我国各方面发展十分迅速,为了使当代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在历史教学方面主题式教学在各个学校推广发展较快,同时取得良好的反响。主题式教学为教师在上课强制定一个讲课的主题即为“讲什么”,在课堂上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相应的历史知识,用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创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本文就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应用作了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 主题式教学 高中历史课堂 有效应用
近几年,随着当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各界对学生历史的学习变得十分重视,与此同时,历史教学模式也有了创新型的改变。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文化的长河中延绵流长。在学习该内容时更好地跟上教师的思路,对课本基本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高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是步入大学的前奏,在高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为其步入大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部分教师采用历史主题式教学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广泛好评,把历史课程划分为一个个主题,然后每节课制定一个要讲的目标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进而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印象,将历史内容利用主题式教学的形式将知识连成网状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下面对关于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应用作了相关分析。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一)知识点分散,不易记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数不清的优秀文化。在历史教学中每个年代都会有各种重大事件发生,这就造成历史知识繁多而且分散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应利用主题式教学方式,不按照课本的教学顺序,而是首先抓住历史知识的主题,围绕该课程主线上的某一个点展开知识拓展,使学生先了解该课本中的主要内容,然后进行细节展示方面的巩固记忆,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梳理和理解。
例如:教师在讲隋炀帝的事迹时,用以人物为主题贯彻历史的方法,与唐代和宋朝的其他皇帝做比较,看看这几个皇帝在制度和科举文化方面有什么不同,进而评论隋炀帝在位时所制定的制度和百姓生活水平,对该时代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几个朝代发展水平的不同进行分析思考,为什么唐代会有贞观之治等太平盛世,隋炀帝时却出现呢?其他朝代为何会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进而让学生在学习时将这些知识联系在一起,大脑中形成一个主题,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二)教师对老师教学缺乏重视。
一些教师认为高中是学生能否进入重点大学的关键时期,升学率或者考入一所好的大学才是当今最重要的事情,在关键时期,学好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文化课程才是最重要的,而历史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学生应该在历史学习中节省时间,把时间用到主要课程上,教师对历史文化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具体应用
(一)使繁琐的知识系统化。
高中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而言,该课内容繁琐,而且记忆困难,在上课时教师利用主题式教学,把课本所要讲的内容大体梳理成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讲解,每一章的知识在末尾归纳出一个系统的结构供学生记忆巩固。在一个大结构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相关知识,把与主题相关的前后知识链接起来,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以历史人物为主题,展开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在记忆时只要记起这个人物就会想起相关的知识,使繁琐的历史内容系统化。
例如:在学习历史的近代史时,可以把几次的侵略战争系统起来学习,定为“近代屈辱史”这一主题,对国内的侵略签订了哪些不平等的条约,给清政府造成了什么样的损失,丢失了哪些土地,赔偿了多少白银,变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把几次侵略战争总结起来,使其产生的影响系统化,由浅及深地对社会性质的影响更深远,百姓的生活更辛苦。利用这种主题教学的形式,使历史内容系统化,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记忆。
(二)帮助学生制定良好的主题学习模式。
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时,往往找不到头绪,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预习,造成学生对历史失去兴趣。教师应该在课上给学生讲解一定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课下进行相应历史知识的学习。比如说应该想了解这一章的历史人物,首先明白这一章的历史背景,然后分每一节课讲了哪些人的丰功伟绩,分析伟人的成就,以及对当代社会产生的影响。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历史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历史文化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历史课程的主题式教学是历史内容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主题式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对繁琐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看重历史内容的主干部分,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加深对该部分的记忆,还能提高学习和听课效率,培养其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题式教学还可以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发展空间,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塑造自我,发展独特的性格和学习方式。主题式教育并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而是一种符合当代科技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J].2010.09.09.
[2]考试与评价项目组.浙江省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1.
[3]钟启泉,崔允鄯,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师范大学出版,2001.
[4]张彦春.朱寅年.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