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2015-09-10陈宝清
陈宝清
摘 要: 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百听不厌的娱乐形式,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故事教学法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作者在实践基础上谈了几点体会,以期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 故事教学
小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心智不够成熟,课堂上经常出现思想不集中的情况,教师必须采用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故事往往能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心理,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善用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会有很大帮助。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了具体探讨分析,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让更多同行共同献计献策,把小学语文故事教学用活,用出好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故事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故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并且在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中培养能力,从而提高各项能力。
2.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故事教学法作为一种讲述性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发展想象力,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从而对课文有一个生动的表象。在课堂上,适当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启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语文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文中的内容十分丰富,课文中讲述的内容情节比较多,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一些最基本的元素,正是因为这些,学生是很难身临其境地认识和理解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采用适当的故事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小学语文中故事教学的应用
1.借助故事,建立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语文,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语文知识,让学生将其和生活联系起来,运用故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身临其境般,才可以促进他们在写、读、说和听方面能力的发展,这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而且便于指导学生生活,在生活能力提高的同时,陶冶他们的生活情操。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一味地占据主导地位,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让学生按照故事的种类、涉及的人物、表达的主题等的不同进行故事搜集。在搜集故事的时候,要求学生了解故事主旨,确定哪些是与规定条件相符的,哪些是不符的,这样的筛选工作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而且能够为语文课程提供更多教学资源。由于语文课程中每个单元涉及的内容不同,教师可以此为依据,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书籍,为了便于学生的阅读,应该组织好书交换场、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家庭小书柜和家庭阅读等形式的读书活动。应适当地将电视、杂志、报纸等能够彰显时代风貌的事例引入语文教学中,这是为了显示语文的时代感和生活化。
2.让故事成为情境的交流伴侣。一节成功的语文课,需要有成功的情境作为衬托,而故事无疑是情境的绝佳伴侣。让故事与情境结合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借助学生表演,提炼故事精华,因为小学生表演欲望非常强,课堂上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将故事、表演同教材整合为一体,把课文里面的核心情节、难点情节,编成易于表演的剧本,给学生提供表演机会,让角色展示故事,让故事提示教学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教师想在课堂上融入故事教学法,那么首先就要具备将教材知识进行重组与整合的能力,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继而达到实际教学中的学生融入表演。让故事与情境结合的第二种方法是多媒体教学,一般来说,年级越低的学生,其性格越倾向于活泼,好奇心与求知欲更强,同时表现出自控能力不足的特点。如此,小学生极容易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然而如果该事物一直保持不变,小学生的兴趣便会因而消失。教师需要借助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保持兴趣。故事教学法有益、有效,而如果只是依靠教师一张嘴讲,那么学生难免会觉得索然无味,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重新创设故事情境,让故事情节充满声音和影像效果,吸引学生从声像入故事,从故事入课堂,从课堂学知识。
3.故事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中极其重要的部分,需要教师创设某些特定的情境进行教学。语文课堂中,要设计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情境并不容易,也不够多样化,但通过故事创设情境则显得不一样,因为故事本身就是想象出来的情境。例如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通过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让学生在听了故事之后分析这个故事所用到的表达方法,并借鉴或是模仿这个故事的写作方法。然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写作的大致方向。这样写出来的学生作文就会有所改观。最后,教师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自己的作文,其他学生则充当评委评论作文中的优缺点及需要修改的地方。这对学生的写作是非常有帮助的,不仅能够让学生牢牢记住写作的方法,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他人的作文中学到新的写作方法与表达方式等。
4.通过故事,实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目标。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包含了情感、态度、兴趣、道德情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及文化品位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阅读故事可让学生感悟人生,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留下了无数个具有启迪、教育意义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为儿童提供了必需的精神滋养。学生从故事中发展了判断是非的能力,有了行动的榜样,心灵变得更美好。他们会因之表现出爱劳动、爱集体、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等健康的人格品质。
总之,故事是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确实有不可缺少的奇特作用。小学语文教师绝不能轻易放弃这一学习资源,而要让故事充分发挥编者意图,使充满故事的语文教学,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巧用故事教学,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拥有更广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王立格.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学周刊,2014.8.
[2]赵静.浅议小学语文故事教学法的应用.黑龙江教育,2015.1.
[3]钟惠萍.小学语文故事教学法的应用.现代阅读,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