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策略探究
2015-09-10吴佳全
吴佳全
摘 要: 教师和学生是高中生物教学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新课改理念提出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积极倡导他们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则是实现新课改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应该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生物教学应致力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渔”的根本教学方法。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和探究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策略,以期对以后教学实践和其他生物教育者有一些帮助。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性 重要途径
在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实践中,无论是哪一学科,几乎所有教师都以中考或高考为教学目标制定风向标,生物学科也不例外。生物课堂上教学目标是由教师制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1]。学生根本不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因而主动积极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就显得难上加难。而教师的教学目标则把重点放在对考试内容的训练上,忽略学生需求。生物课堂教学无外乎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生物知识,学生只能尽最大努力地听和死记硬背。尽管学生花费了所有本该娱乐的时间,头脑里塞满的却是琐碎零星的片段,没有形成高效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对生物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虽然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早已习以为常,但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完全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特长如兴趣、爱好、自主能力等被忽略,甚至被扼杀[2]。因此,探究生物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策略是利教利学的必要手段。
在中学生物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包揽教学过程的一切,学生很少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3]。与此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并没有因学生个体差异而不同,也就是说生物教学没有做到面前全體学生这一目标。此外,教学中,如果学生能科学运用学生自我评价,则可使他们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之处,从而将各种知识有效纳入自我认知结构中。然而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似乎对这一环节不以为然,很多生物教师从来没有或者仅仅偶尔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且这些评价都是在教师限定的范围内,存在极大的片面性。
发展学生主体性是生物课堂转变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想真正做到发展学生主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借鉴和尝试。
一、改善师生关系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基础
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改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5]。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与地位上本来就是平等的,因此,生物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轻松、平等、民主的生物课堂气氛。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只有有了不同思想的碰撞,才能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有机结合起来。
现以我本科教学实习为例浅析良好师生关系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本科期间我在贵阳市修文县洒坪镇农村中学进行生物学科教学实习。洒坪中学是典型的农村中学,我教授的班级为七年级(2)班和八年级(1)班。对七年级(1)班而言,我平时在课外已经和学生建立了亦师亦友的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又积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组织小组间的探讨活动,让学生角色扮演小生物老师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七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非常强,表现得较活跃,能和老师积极互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会主动思考,能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我虽然在平时生活中和八年级同学接触十分频繁,师生关系却并不是很融洽。在生物课堂上,学生大都显得十分散漫,有的和同桌说悄悄话,有的在课桌里玩手机,有的做小动作,只有少数几个人相对认真听课,老师提出问题也没同学积极回答,布置学生活动也没有人积极响应。这样整个课堂就显得散漫,严重阻碍教学活动和教学计划进行。除了课堂上的表现情况,我通过试卷测试的方式探究良好师生关系对生物学习的影响。发现七年级学生对试卷测验很感兴趣,他们都期待通过这样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学习实力。在试卷测验中,七年级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在闭卷情况下能基本写出正确答案,把试卷收完统计好结果再重新发放到学生手中进行开卷改正错题后,所有学生都能通过书本或相互讨论快速找到正确答案;八年级学生情况则不理想,在闭卷情况下学生基本不会做,即使开卷后,通过同学间交流也不能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且对做试卷测试表现出厌恶的情绪。在之后的生活和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各种方法和八年级学生交朋友,找他们谈心,培养他们积极的兴趣,由于相处时间长了,学生逐渐愿意参与到教学互动中,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仍然不明显。可见,良好师生关系是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前提。
二、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前提
学生在生物课堂中的情感勃发及主体性发挥,都需要时间保证。因此,如果学生能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重点知识有所思考和准备,那么在课堂上开展自主活动时,学生就能积极参与活动,胸有成竹地展现自己[4]。所以教师一定要有培养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能力,温故知新的习惯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很重要。此外,培养学生课堂主体性可提倡教师应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全班内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和讨论。参与的广泛性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愿望,特别是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虽然成绩不好但可能动手能力很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知识系统连贯地理解和把握,多给这些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的思维活动起来[5]。在这种每个学生都是课堂活动参与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能体会到公平和信任,如果教师有意识地经常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类似活动,学生一旦养成连贯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好习惯,那么主体性意识将得到培养,对生物的学习会越来越主动,进而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给学生足够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前提。
三、探究性学习模式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生物也是这样的道理,需要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精神,而探究性学习法就是培养学生对知识乐知的精神。何为探究性学习模式?其实,探究性学习指的就是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方法和技能、科学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6]。探究性学习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形式。而探究学习可以根据活动情况把它分为推理性探究、发现式探究和实验式探究三种形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即实现课堂教学由教师主体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7]。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认知结构中,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实践表明,生物探究学习是生物学科落实素质教育、充分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8]。
总之,生物教学活动其实就是师生互动的有机整体。一堂真正优秀的生物课,不仅应该有教师的精彩讲授,还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形成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融入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智慧、思维方式和学习热情等。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教学资源的生成,又有学生过程状态生成,让生物课堂教学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宗奕.交往教学与掌生主体性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6:3-8.
[2]张秀丽.试论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2.6:1-22.
[3]郑美芬.在生物探究学习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和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2.8:6-12.
[4]何小川.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课堂交往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6.11-19.
[5]黄秀华.新课程标准下主体性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12:13-17.
[6]钱树人.高中生物课程中探究活动的研究和实践[D].浙江师范大学,2004:11-13.
[7]郑妍.语文探究性学习初探[J].文学教育(上),2012(5):82.
[8]郑美芬.在生物探究学习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和实践[D].福建師范大学,2002.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