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学方法之提问技巧
2016-12-29吴玉萍
吴玉萍
【摘 要】“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兴趣。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方式,讲究提问技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提问策略;生物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一、对教师课堂提问的分析
笔者对六所中学18位生物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跟踪听课观察,发现教师课堂提问的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低难度问题多,可思考问题少;无意义问题多,有意义问题少;模糊问题多,明确问题少;零散问题多,系统问题少。
(1)低层次问题多,可思考的问题少。从调查统计的结果看,低层次问题共226,占46.6%,而高层次问题共67,13.8%。大部分问题只是学生通过回忆事实简短回答的问题。如:细胞的主要结构是什么?细胞中有哪些细胞器?叶绿体在哪儿?它的结构怎样?有什么功能?等等。这样的课给人的印象是课堂提问学生反应良好。但实际上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并不需要认真思考而只需要照书本回答。
(2)无意义问题多,有意义的问题少。对于这个问题是相对而言的,并非指问题的绝对数目。课堂观察发现,在课堂上有些教师会出现一些无意义的问题,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甚至有些与教学无关的问题,如:你在想什么呢?为什么不听讲?等。对于这些问题有些是因为教师的不良习惯造成的。
(3)模糊问题多,明确问题少。这在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的提问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如:你呼气吸气时有什么感觉?空气对维持生命有什么作用?肺泡的外部包裹了什么?还有,问的是某某过程,而希望学生回答的却是某某作用,使学生不能明白教师的意图。对于“你呼气吸气时有什么感觉?”的问题,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注意呼吸运动是胸廓的变化。而对这样的发问学生就不能理解,例如学生回答是:好胀。教师然后反复启发,“你有没有注意到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吗?”学生还是不明白,于是教师又将构成胸廓的结构讲述了一遍。其实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这样问学生“当你吸气、呼气时注意到胸廓有什么变化?”那么就要明确多了。
(4)零散的问题多,系统的问题少。表现在教师缺乏系统安排问题促进学生概念转变的意识,整堂课的目标达成主要依赖教师的经验。
二、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多数教师在课堂上缺乏促进学生概念转变的意识和有效的方法,不能适当应用提问策略促进学生的概念改变。
虽然,所有的教师都具备预备知识,但不能很好利用问题引出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和模糊概念。不能从确认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和模糊概念向前更进一步,不能通过熟练的提问,帮助学生解决与事实相矛盾的观点和构建新的知识。当学生的模糊概念被确认,许多教师利用正确的概念予以纠正并继续他们的教学。
之所以有一些教师在促进学生概念转变方面做得较好,是因为教师对主题知识的理解水平,或者说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程度较好。同样的原因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教师提出的高层次问题不能激发学生在高认知水平进行思考的现象。如果教师的主题知识只是以孤立的事实或概念而不是以概念框架的形式存在,那么这位教师就不能很好地关注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知识水平之间的差距。
鉴于以上的问题我们认为生物学教师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师应明确促进学生概念转变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应掌握具体的促进学生概念转变的策略,能围绕转变学生的概念系统地设计问题以达成教学目标。
三、应用科学的提问策略
促进概念转变的理论首先由Posner提出,该理论的要点是:①学生需要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与科学的解释之间存在矛盾。②学生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概念不能解释观察的现象或与观察的现象不一致。③学生要相信科学的概念提供了一个对观察现象的更好的、更充分的、与观察现象一致的或游泳的解释。
(1)探查学生前科学概念或模糊概念的问题。如:植物如何获得它们的食物?为什么有些动物被称为冷血动物?等。这些问题可以使教师认清学生的模糊概念,从而确定讨论新的话题前呈现必要的预备知识。
(2)促进学生审视和解决认知冲突的问题如:这个血管(指着肺动脉血管)运送缺氧血,为什么仍被称为动脉?为什么水生植物的叶片缺乏气孔?等等。由于产生相互矛盾的认知,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审视模糊概念,解决相互冲突的认知,构建更合理的概念。
(3)扩充学生知识基础、构建新概念的问题如:哪种肾小球滤液的成分对身体有益?它们将被排出还是重吸收?等等。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联系,促进更易理解、更具合理性的新概念的构建。
(4)帮助学生应用概念的问题如:为什么跑完400米之后你感到很累?你如何给蔬菜保鲜?等等。不像传统的问题,这些促进概念转变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在联系,使生物学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这类问题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变和构建。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