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提问

2015-09-10林冠佳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6期
关键词:孔乙己思维设计

林冠佳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体现。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本人认为:课堂提问有效,才利于学生思考,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激疑时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思”。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激疑的方式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课堂提问的价值所在

(一)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孔子所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每个教师都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巧妙的课堂提问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难点。语文教学中的提问,一般是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的。教师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设问,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分析思考,可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三)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提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的机会,学生能面对教师和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问题的理解。通过答问,即可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本领,又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把握课堂提问艺术,有利于迅速获取反馈信息。教师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某一个问题,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可以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最快捷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问及时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进度。

二、何为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艺术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提问有效呢?只有那些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从教学的角度说,问题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一个教学问题至少应具有三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学生尚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第二,它必须是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第三,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语文教师要努力设计出“好问题”——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一个好问题具有较好的拓展性,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设计教学问题时,教师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学设计的预设性,也要根据课堂发展需要生成新的问题。

(一)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就是说要注意分寸,所提的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习《孔乙己》,主题的提示有一点难度,教师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思索的深度,请比较下列三种提问:

(1)作者通过人物的塑造反映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2)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孔乙己的悲剧是孔乙己一手造成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以上三问,都是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1)过于平实、直露,外开了作品的审美成分,程式化的设计,没有太多的吸引力;(2)与情节结合,学生会关注人物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问题的设计照顾到学习因素;(3)从表面“责任”的追究入手,更多关注情节,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通过对作品的表象本质的分析,最终解决核心问题。它好就好在激活兴趣,引发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字里行间,对文章的言语作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严谨、实在的思维品质,教师应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发问。如《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的散文,营造出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教师可从关键词入手发问:“文章所写的都是景物,为什么不说山中观景而说山中访友?”作者将大自然人性化了,“友”是文眼,文章的切入点,情感的生发点,作者把大自然当成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达到了人与物的交融、统一,作者是用心和大自然交流,而“观景”是看景物,不亲切。又如教《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去研究:作者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是什么意思?面对艰难险阻,“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这有什么好处?“走了这一步,在走下一步”,又意味着什么?这样将问题问得具体有效,学生回答明确,自然对文章的主旨的理解也深刻。

(三)提出的问题要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出的时机,若提问的时机掌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故乡》一文最后句子含义的理解: “希望是本无所无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若直接抽出句子来问,学生会觉得茫然,若在分析课文人物形象时,将“我”作出分析,是个向往新生活的知识分子形象,然后提出我希望过的是什么生活?眼前展开的沙地图景说明“我”对希望抱有信心,再分析“走的人多了”实际上是要有所行动,有所实践,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理解了这句话的哲理,也就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主题。

三、提问方式应多样化

(一)直问式

直问,就是为引起学生的思考而进行的直接提问,如就某一个问题而作的明确发问: “这篇课文属于什么体裁,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孔乙己为什么用手爬出大门?”这种方式应用十分普遍。但是,这种提问直来直去,缺少趣味性,在一堂课中若运用太多而无变化,往往较枯燥,不容易活跃课堂气氛。

(二)逆问式

逆问,就是不直接问为什么,而是以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一般问问题总是问: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而逆问则这样问:“不这样写行不行?”这种问法揭示矛盾突出,刺激性强,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是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有效方法。如讲《孔乙己》时这样问:“文章一开头先交代鲁镇酒店的格局有什么必要?去掉这段直接描写孔乙己好不好?”这种逆问能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采用这种方式提问,老师要特别注意点拨引导。

(三)比较式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为了巩固旧知,开拓新知,教师往往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方法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教《社戏》,根据迅哥儿两次吃豆的不同感受,可提问:迅哥两次吃的都是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为什么感到今天吃的“没有昨夜那么好”?这样写收到什么效果?教《故乡》,可问:闰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两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这种提问能让学生发现矛盾,激发思维,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养成分析的习惯。

(四)层进式

层进式提问,就是各个问题上下相连,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两个或几个问题在知识上是层进的。如讲《故乡》,针对开头的写景部分提出以下问题: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富有特征性的词语传神地勾勒出这种景象?用这些词语描写故乡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讲到少年闰土的肖像描写后,为回答 “通过肖像描写,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的问题,有位教师设计了个台阶式的问题:① “紫色的圆脸”说明了什么?(日晒雨淋,健康) ② 为什么 “颈套银项圈”?(父母疼爱他)③“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说明什么?(勇敢机智)到此,一个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要解答的问题水到渠成。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便于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触及文章的内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五)创造式

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拓宽原有的教学内容,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造想象,或插叙情节,或改写人物,或增删词句等等,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可提问:若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中见到的于勒是富翁,他们会怎样?这种提问是根据课文的内在因素设计的,因此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这种提问方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要使自己的课上得富有生气,一方面要注意灵活运用几种提问方式,一方面又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使提问艺术日趋完美,才能使语文课堂高效。

(作者单位:湛江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孔乙己思维设计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BUBA台灯设计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有种设计叫而专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