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遭遇口述史

2015-09-10刘百陆

考试周刊 2015年69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历史内容

刘百陆

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职能,在经历了多年关于教学、科研孰轻孰重的争论后,越来越为高校教师所认同并践行。多数高校教师从教书育人的本职出发而敬畏和研究课堂,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和授课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快速发展的教育技术进入课堂教学的速度也在加快。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设施的观点,在还没有得到多数教师认可的情况下,慕课(MOOC)已经悄然兴起并迅速风靡全球。慕课给传统高校课堂的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等带来巨大冲击,全国高校从管理层到专业教师已经感受到了慕课袭来的强劲势头,而产生了较为严重危机感,甚至有这样一种观点:使用慕课的高校将淘汰不使用慕课的高校,使用慕课的教师将淘汰不使用慕课的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孰轻孰重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讲义为主要特征,高超的讲授能够引领学生在思想海洋中遨游,2000年以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设备被大量引入大学教室,甚至一度成为潮流。在老师们为多媒体利用过多、过滥而争论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孰优孰劣的当口,慕课来了。在争论中的“多媒体”以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面目,以更为猛烈的潮流冲击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争论。在此背景下,如何将传统讲授与新教育技术充分结合,实现教学的整体性变革,成为高校教师必须面对且必须解决的严峻问题。

于是有部分教师不解:学习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改革授课方式与完善课堂内容、引领学生思想升华孰轻孰重?这其实也是关于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关系的思考。

在传统的高校课堂上,高校教师之优秀者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加上自己形象的肢体语言引领学生遨游学术殿堂,讲者绘声绘色,听者激情澎湃、思绪万千,并不时有思想火花迸发,从而激发学术研究兴趣。学生对这样的老师既敬更爱,因为这些老师为他们指引了学术研究之路。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这似乎已经足够。正因为此,一批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滥用多媒体造成授课质量下降是得不偿失的,是过于注重授课方式而忽视授课内容的结果。

由此可见,课堂内容与授课方式的关系已经困扰我们多年,只是我们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里面有深层次的教育管理体制原因,也是我们对此未作深度思考的结果。内容设计是高校历史学课堂的核心,思想性则是其灵魂,以思想引领的课堂总是能够生动活泼、紧张有序,学生总能从中受益良多。但也有另外一种现象,个别高校教师授课形式多样,充分运用多媒体、微视频等技术手段,课堂秩序良好,学生参与性也高,但其讲授内容仅仅满足于知识介绍,缺乏思想性,甚至出现课堂内容与“百度搜索”内容高度一致的现象。这就走入了歧途,也是对高等教育的亵渎。可以说,没有思想引领的课堂,无论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得如何充分,也不是高等教育所需要的。

说思想性是课堂的灵魂,并不意味着完全不需要相应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辅助,思想的充分表达需要借助相应的辅助设施才能实现。优秀的传统课堂需要的辅助设施是粉笔、黑板和老师的肢体语言。除此之外,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辅助设施,还有多媒体、课件、麦克、微视频、慕课等。如果有更完善的表达辅助设施将教师要传授的思想充分表达则善莫大焉,问题关键是如何实现内容更新与技术手段更新的同步。

二、高校历史课堂教学保持思想性的基础是思想的不断更新

思想更新是亘古之常理,仅就思想文化史领域,从先秦百家而汉朝儒术独尊而魏晋风骨而隋唐中西文化交汇,后经宋明理学,至明清西学东渐,无不是思想更新的重要节点。历史学课堂中厘清上述思想脉络,引领学生领略先贤思想是高校教师的根本任务。而教师如何审视先贤思想、如何体会古代文化又受时代和环境的制约。当下的思想史家对前辈学者学术理论的扬弃就非常明显。高校历史课堂思想更新是一个不间断的渐进过程,每位教师只有充分吸收先贤和当前的学术成果,才能保持自己思想的更新从而保持授课内容的更新。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保持思想更新,就需要结合自身所处时代和环境,从不同视角审视历史。环境和视角的变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手段。口述史就是现代历史研究中兴起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用作课堂内容的更新①。口述史是一个古老又新兴的历史书写和研究方法,我们了解史前史的主要来源就是口述史料,犹太教《托拉》、中国史籍《史记》关于史前的记录便源自口述。当口述方法被历史文献研究法取代后,口述史就淡出了历史学家的研究视野②。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从1940年代在美国出现后,1980代在我国逐渐兴起,目前已经被作为重要的史学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受到广泛重视。根据历史研究的构成要素分析,口述史有口述史料和口述历史两个层面的含义:以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搜集和保留采访对象的历史记忆所形成的影视资料为口述史料;而对口述史料结合文献和时代背景进行考订、整理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则为口述历史。

口述史由于运用影视手段对历史亲历者作面对面的复述与还原,又由于口述采访对象的多元而视角分散,因此口述成果具有形象、生動、细致、深入、有立体感等特点,易于受众理解和接受。将口述史内容和成果引入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的历史观和“自下而上”的历史视角,丰富学生对历史多样性的认识。口述历史所记录的既有社会精英的历史记忆,又有普通民众的人生感受,既有宏大的政治经济画面,更有琐碎的民众生活和隐性的社会心理等。将口述史引入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口述史注重实践操作,是历史学走向大众、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学生从选题、确定调查对象、设计访谈、开展访谈到整理访谈报告都参与其中,对其史学修养和实践能力是有效的培养。

三、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讲授者思想的有效表达

改革开放以后,口述历史成果斐然,出版了一大批口述史论著,如《最后的记忆:十六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中国知青口述史》、《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中国底层访谈录》等,这些成果丰富了对我国现当代历史的认知。然而,口述历史成果、口述史的实践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充分,一般仅限于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一些口述史成果,供学生课下阅读。口述史在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未充分发挥,这就造成了新兴史学成果与课堂教学的脱节。如何弥补是关乎口述史这一新兴学科能否后继有人、继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慕课的兴起为口述史成果走进课堂提供了有效途径。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MOOC)是2012年斯坦福大学借鉴慕课创始机构加拿大亚大巴斯卡大学和马尼托巴大学创造的新兴教学模式,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从其问世就受到全球范围的重视,美国有杂志称2012年为慕课元年,我国从2013年起就开始引进并建设自己的慕课。

研究和建设自己的慕课已经引起全国各大高校的充分重视和积极行动。姜明文等人认为慕课使我国高校现行教育体制面临的挑战: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冲击以“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精巧的课程设计使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将无立足之地;撼动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高校人才交流与竞争更加频繁激烈,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③。可以说,慕课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最新发展形态,是网络教育的巨大革命。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学如何将慕课这种教育技术充分融入课堂,实现高校历史学课堂从内容到形式的更新,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台湾大学华文慕课《史记》参与人数达到3000多人,播放5万多次④,哈佛大学慕课《幸福》、《死亡》更是全球热捧,说明作为以思想砥砺为核心的历史学教学,能够利用慕课的形式实现授课方式、理念等方面的变革,而且变革的效果很好。

慕课的基本元素有网络平台、微视频、翻转课堂、同侪互助等,它关注学习者的社会和文化体验,而不是他们的说教性传播或以自我为中心的询问,使用教育技术传授核心知识,让教室成为辅导、指导及同侪互助的地方。慕课的成功运营至少要包括两个要素:运营商对平台的有效管理、高校教师高质量的授课内容与视频制作。

鉴于我们目前众多高校还不具备建设自己慕课的条件,高校历史课堂可以尝试利用慕课的基本精神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课堂。如拍摄一系列微视频,发至一个公共邮箱,由授课对象分别下载并提前观看,在此基础上,教师围绕微视频组织课堂讨论学习或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讲授,从而实现翻转课堂与同济互助。

口述史引入课堂因此找到了向立体鲜活突破的途径。我们常说历史是鲜活的,方法就是在讲授内容中融入更多口述史研究成果,包括录音、录像、整理笔记等,补充书本内容抽象和扁平等不足的同时,帮助学生增进对历史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的了解,也使历史显得更为感性、多元、真实和具体。在此基础上,开展口述史访谈实践,组织学生结成研究小组(一般3-5人),在教师指导下拟定选题、选择访谈对象(至少3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查阅相关背景资料,设计访谈提纲,进行访谈,访谈结束后,小组共同整理访谈资料,每一小组成员撰写各自的访谈总结报告。最后,对访谈效果进行总结、交流、评估。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小组间的总结交流,教师对每一小组的访谈效果进行评价,并审阅学生的访谈报告,记录入平时成绩。运用口述史方法,结合慕课基本元素,就能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学生分组参与口述史活动所形成的影像资料和整理笔记既是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手段,更是口述史成果。在有了足够的前期积累后,分专题建设口述史中文慕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注释:

①關于口述史学的学科与方法定位,可参阅陈献光:《口述史二题:记忆与诠释》.《史学月刊》,2003(7);左玉河:《方兴未艾的中国口述历史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6(5);秦汉:《当代中国口述史的发展及其文化身份》.《中国图书评论》,2006(5).闫茂旭:《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口述史问题:学科与方法》.《泰山学院学报》,2009(5).

②冯晓华.《对于口述史的理解综述》.《科技情报与经济》,2012(21).

③姜明文,李兴洲.《慕课热”之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④据http://www.chinesemooc.org/mooc/4467,查询日期:2015. 7.23.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历史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新历史
主要内容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