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EMVC习得的实证研究

2015-09-10相启征

考试周刊 2015年69期
关键词:语态被动语态非典型

相启征

摘    要: 英语中动语态构式是英语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因此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EMVC的现有研究主要侧重理论探讨,结合习得对EMVC进行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尝试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基于认知参照点的行为链模式为理论背景,以中国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试卷测试的形式,对EMVC的习得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其研究与教学有所啟示。

关键词: 英语中动语态构式    中国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    原型理论

引言

英语中动语态构式(English Middle Voice Construction,以下缩写为EMVC),是英语中重要的语法现象,与主动态、被动态一起构成英语语态的完整连续统。它在整个英语语态中扮演着桥梁纽带的连接角色,体现了主动态到被动态抑或被动态到主动态的自然过渡。然而,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少关注该语法现象,从我们可以参阅的各类英语语法书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语法书都把该类语言现象归为特殊的被动语态,而从原型理论的角度解读该被动态,就会自然而然地将其归类为非典型的被动语态,正是由于这种非典型的特质,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者们对其应有的重视。加之教学层面没有把该语法现象作为重点讲解,所以导致的结果便是学习者,甚至是部分教育者对其认识的不足。鉴于此,笔者尝试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基于认知参照点的行为链模式为理论背景,以中国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试卷测试的形式,对EMVC的习得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其研究与教学有所启示。

笔者研究的问题:

(1)中国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习得EMVC的优劣程度是否与其英语水平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2)中国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在习得EMVC时,典型与非典型是否存在不同的习得难度?

(3)中国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对EMVC三个重要成分:中动动词、副词修饰、隐含施事的习得是否存在不同的习得难度?

1.英语中动语态的相对独立性与统一性

语态是英语语法的基础,在语法学中,语态是描述句子中动词和参与此动作之主语之间关系的一个术语。当主语是动作的发起者(或之一)时,称为主动语态;当主语为动作之承受者时,称为被动语态。 然而,根据以上对语态的界定,它无法给出以下句式一个合理且准确的解释:

(1) The book sells well.

(2) The pen writes well.

通过观察我们很容易发现,句(1)book是受事,但是在句(2)中,显然pen不是受事,而是隐含施事发出write的动作时所借助的工具或媒介,在传统的语法解释里,以上两个句子往往被归类为特殊的被动语态,显然这并不合理,因为被动语态的句法特征为:受事作主语,谓语动词为过去分词形式即被动式,句子可以出现动作的施事者。以上句式的句法特征为:主语为受事或者工具,等等,谓语动词为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及物动词呈现出非及物动词特征,句中未出现施事。因此,将以上句式归类为特殊被动语态似乎有些牵强,而且将其视为特殊的被动语态,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容易导致教学时对该知识点的边缘化,也容易导致学生尤其是初学者在刚接触此类句式时,很容易对该语法现象进行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因此,有语言学家提出中动语态的概念,中动结构的研究可以追溯到Jesperson(1928),之后又有很多语言学家和学者,比如Fagan(1988),Fellbaum(1986),Iwata(1999),Stroik(1999),何文忠(2004b),对其做了深入研究。根据以上分析,EMVC既有它的相对独立性,不同于主动和被动,又与主动、被动构成完整的连续统,因此,EMVC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统一。

2.英语中动语态及其分类

结合前人对英语中动语态的研究,本文将EMVC定义为在句法上表现为“NP+V+X”形式,语义上表示被动的一类语句,它表达行为事件的过程状态和事物自身的类属性特征,以及可能性和习惯性,谓语动词主要体现为一般时态,但有少量句型表现为其他时态。

很多研究者认为,EMVC可以分为典型和非典型,典型的EMVC为受事作主语,谓语动词为及物动词的肯定形式,而非典型的EMVC包括情态、否定、对比重音、强调等情况。很多研究者在研究EMVC时都认为中动句仅限于一般时态,但是根据国外研究者Fellbaum(1986),Van Oosten(1986),Greenspon(1996)的研究,以下句式均可看做是中动语态构式:

(3) This truck is handling smoothly.(Fellbaum 1986,p.4)

(4) Your kitchen counter will wipe clean in a jiffy.(Fellbaum 1986,p.5)

(5) Johnny will bathe with no trouble because he is a very placid baby.(Van Oosten 1986,p.101)

(6) The rock smashed easily.(Greenspon 1996,p.69)

因此结合以上研究,根据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原型理论,本文尝试对EMVC作以下分类:

Ⅰ.典型EMVC

NP■ +V +ADV;

Ⅱ.非典型EMVC

NP■ +V +Modifier (ADV excluded);

NP■ +V +Modifier (ADV included);

NP■ +V +Modifier (ADV included);

NP +Auxiliary + (not) +V;

NP + V’ + Modifier (ADV included)

(V 表示动词的一般现在时态; V’代表一般现在时态以外的其他所有时态; NP■ 表示典型的受事主语; NP■ 表示工具类主语; NP■ 代表处所类主语; NP 表示所有可进入此类构式的所有主语。)

3.中国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英语中动语态的习得

为了从实证角度回答以上提出的研究问题,笔者对2014级编导实验班的31名学生进行EMVC试题的测试,通过搜集数据,有效试卷为30份,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测试题共包含选词填空、英译汉和汉译英三个题型,全卷满分100分,典型和非典型中动试题各占50分,其中非典型试题包含本文的5个类型的非典型中动句,并确保5个非典型中动试题的分值比重相同,即各占10分,因此试题的编制具有科学性和可信度;所有受试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测试,时间为一个课时,作答期间教师全程监督整个考试过程,不允许查看任何参考资料。笔者将受试者大一上学期期末英语综合教程科目成绩作为区分其英语水平的依据,根据成绩排名分为:高、中、低三组;然后将搜集到的英语中动测试总成绩按照受试的高、中、低英语水平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发现受试对EMVC习得的情况与其英语水平是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同时对受试者习得典型EMVC与非典型EMVC进行统计分析,旨在发现典型EMVC是否比非典型的EMVC习得效果更好。最后通过对受试习得五种非典型的EMVC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得出五种不同非典型EMVC的习得顺序。

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在习得EMVC时,习得情况与受试的英语水平呈现出正相关关系,高水平组与中水平组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高水平组与低水平出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但是中水平组与低水平组没有明显差异;中国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对典型的EMVC的习得效果明显优于非典型EMVC习得效果,且按照各类EMVC习得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依次为:Prototypical EMVC>Instrument-patient EMVC>Location-patient EMVC>Adverbial phrase EMVC>Auxiliary (positive/negative) EMVC>Other-tense EMVC;中国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在习得EMVC的三个重要成分时,的确存在难易度之分,难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副词修饰语>中动动词>隐含施事。

4.基于认知参照点的行为链模式的实验结果分析

实证研究表明,中国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对EMVC习得的情况与英语水平基本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人类的认知发展机制告诉我们,人类的认知水平越高,那么他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应该越深,习得知识的效果应该越好。中国非英语专业高水平英语学习者与中低水平学习者习得EMVC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说明认知水平越高的学习者在习得某一语言知识点的时候,相对来说会更容易。而中低水平学习者,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智力水平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可能会稍微弱一些,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解释了为什么中低水平的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对EMVC的习得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一点与笔者前期对英语专业受试者进行的一项中动测试结果存在细微差异,英语专业受试在测试中表现出高、中水平没有明显差异,而高、低和中、低水平却存在明显差异。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非英语专业学生与英语专业学生的其中一个重要不同是,非英语专业的受试在英语的学习上成绩的分化更大,兴趣爱好更是良莠不齐,只有那些特别钟爱英语学习的,或者是内在动力发挥作用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才能在英语学习方面表现出更大优势,而中、低水平的学习者,由于相对缺乏对英语的兴趣爱好,学习英语更多的是来自外在动力,因此,这一点与将英语专业作为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的专业学生相比,一定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

其次,典型的EMVC比非典型的EMVC更容易习得,这符合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原型理论的观点。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在一个范畴中存在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之分,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一般是最常见的、最普遍的,因此是最容易被人们理解和认知的。也就是说,典型的EMVC句应该更容易被学习者习得,而非典型中动句则存在较大的难度。

同时,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中国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在习得EMVC时,其中三个重要的成分中动动词、隐含施事、副词修饰存在不同的习得难度,具体表现难易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副词修饰>中动动词>隐含施事。其中,隐含施事更容易被中国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习得可由基于认知参照点的行为链模式来解释。认知参照点告诉我们,EMVC的存在是由人们在观察同一事件时采取的不同的视角的结果。如:The book sells well.由于我们把焦点放在受事参与者身上,为了突出其自身的内在属性,即书的内容和质量决定了书的销量,因此对它进行凸显放在主语的位置。基于参照点的行为链模式可以从能量传递的视角阐释隐含施事存在的必然性,兰盖克的行为链模式告诉我们一个事件的发生必须有能量的发出者,在这里即指隐含施事。因为中动句中的主语即受事本身,如果离开施事者的參与是不可能导致事件的发生的,所以隐含施事更容易被习得。中动动词的习得难度大于隐含施事,这与学习者平时接触到的被动语态的负向迁移及过度概括有很大关系,所以面对此类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的所谓“特殊被动语态”,就容易把中动句的动词形式误用为被动形式。副词修饰是习得难度最大,主要因为副词是表示动作发生的状态、方式,这可由除了副词以外的其他副词性的短语来充当,所以副词修饰的习得对于中国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来说难度较大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结语

笔者从基于认知参照点的行为链模式的角度,运用SPSS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习得EMVC的情况进行实证研究,解答三个研究问题。笔者注重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探讨了EMVC的生成机制,建议将EMVC作为英语语态中一个独立但连贯的知识结构用于教学,主动语态、中动语态、被动语态实则为一个持续的连续统。因此,认识到其连贯性、不可分割性,将其作为独立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的界定,加深对该语态的认识和理解,以期达到掌握并熟练运用的目的。因此,针对学习者在习得EMVC时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建议应将EMVC作为一个不同于主、被动的独立构式进行教学,同时循序渐进地教授典型与非典型结构,对于EMVC中的三个重要成分按难易程度进行不同程度的强化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EMVC。

参考文献:

[1]Fagan,S. The English middle. Linguistic Inquiry,1988.19:181-203.

[2]Fellbaum,C. On the middl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 Club.1986.

[3]Greenspon,M. A closer look at the middle construction.Doctoral Dissertation. Yale University.1996.

[4]Langacker,R.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Van Oosten,J. The Nature of subjects,topics and agents:A cognitive explanation.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s Club (IULC) Publications,1986.

[6]何文忠.中動结构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基金项目:重庆邮电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K2014-116。

猜你喜欢

语态被动语态非典型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被动语态复习(The Paasive Voice) 九年级 Unit5—7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非典型肺炎的前世今生
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专项训练
被动语态考点大放送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媒介技术论”语态下的宗教形态与传播
非典型纤维黄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