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练习中都得到发展
2015-09-10凌彩娟
凌彩娟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对全班学生统一练习训练,导致优秀的学生“吃不饱”而原地踏步,学困生因“吃不了”而苦恼厌学,导致学生练习兴趣不浓,参与意识不强,练习效果不佳。为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注重练习设计由简到难,由直观到抽象,从根本上提高课堂练习的实效性。
一、突出多样化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单一的课堂练习,虽然可以达到熟能生巧,却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练习的兴趣不浓。要达到适度而有趣,教师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才是切实可行的有效手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练习形式,会使学生对练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新课授完之后,如果是概念易混淆的或计算易出错的地方,就设计出一些“我是小专家,看谁能诊断出题中的病因”的题型,帮助学生对概念准确理解;在计算训练上,教师往往给出一些算式,让学生计算,学生感到乏味,如果把答案写在花朵里,再将题目变为“看谁摘得花多(答案正确)”,老师就会把花奖给谁,学生会快速计算,从而达到训练目的;在学习进位加法时,凑十法要达到脱口而出,我们可以通过“拍手歌”、“打手势”“对口令”的训练,达到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与。从而在注重练习形式中凸显学生主体,达到变被动练习为主动有趣的训练。
二、设计生活化的练习,感悟生活中蕴含着数学
现代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要使课堂练习生活化,让学生把数学知识成功地实践到生活中,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前提就是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素材,练习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根据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由度,能够自己选择或设计生活实际之中的实践性练习,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探究知识、运用知识。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 数学教学与研究○ 数学教学与研究的眼光分析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感悟到生活中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向社会,进而实现学用数学的有机结合。根据知识类别,精设计出更适合学生的有效练习题型,如果是应用题,则可以将叙述变通为身边的事或人,“我们学校”、“我们班”、“某某同学”;如学习统计,根据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直接在课堂中进行选举数学课代表、学生的爱好统计等活动,通过现场投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绘制统计图、分析结果等,把这些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解决问题。这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自然就明白了学习数学就是解决身边的问题。
三、加强层次化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层次化的练习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推动思维多层面逐步深入地发展,使知识和能力不断升华。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可根据知识结构,由简到难、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课堂练习活动是学生再学习、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训练总不能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要不断使学生的能力螺旋式提高,做到设计的练习有梯度。因此,数学课堂练习的层次化必须由始至终地参与数学练习的全过程,给学生自由选择练习的空间,激发学生挑战难题的勇气。如教学简便运算中,共设计两组练习题型,第二组有两类题:
第一组:(每题1分)(1)98+265+202 (2)25×26×4 (3)(8+4)×125
第二组:第一类(每题2分)(1)78+45+22+55 (2)37×64+37×36 (3)250×78×8
第二类(每道题3分)(1)55×98 (2)99×38+38 (3)101×99-25×99×4
第一组为基础题型,难易适中,要求所有学生完成,是每个学生的必做题,第二组为提升题型,提升题型有两类题,一类是适合学困生的题目。分值较低,第二类是适合中等生与优等生完成的题型,分值较高。在设计题型时,一般都是由简到难,分值由低变高。同样,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但必须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完成,对学困生来说第二组题第二类虽然分值高,但他们无法实施,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第二组题中的第一类题完成。对中等生和优秀生来说,觉得第二组题中的一类题太容易,分值低,他们一般都是从第二组第二类题开始完成,力争完成第二组的题型获得最高分。如有剩余时间他們还会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第二组题中的一类题,最后通过当堂对改,评出前几名和进步大的学生,适当给予奖励,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了成功的兴趣。
四、注重实践性的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新课程强调在实践中让学生直接获得经验才是最有效的。在课堂练习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量一量、画一画、做一做等方式的练习,学生的情绪会更加热烈,更愿意参与其中。在练习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在认知活动中探索未知、体验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比如在认识了长方体后,为了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我让学生做出长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用橡皮泥上削去一块讨论得到什么(面)?垂直于这个面平削去一块又得到一个面,讨论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得到了什么(棱)?再垂直这两个面平削去一块,讨论三个面相交的地方叫什么(顶点)?直到割出一个长方体,在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眼、手等感官直接感觉到了面、棱、顶点的特征,更直观地理解了长方体面、棱、顶点。为了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让学生用纸做一个任意的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再加起来看是不是180度;同样做一个纸三角形,撕下三个角看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角。这种“在做中学”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情感和生活经验融为一体。
根据知识类别,精心设计出适合学生有效的练习题型,使数学课堂练习更贴近生活。采用多样化的练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分层练习作为解决学生个别差异的突破口,把学生从枯燥单一的练习中解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