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5-09-10冯新华
冯新华
尝试教学法是在尝试题的引导下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学解决问题,再利用尝试练习尝试所学知识的过程。尝试法在小学数学中经过多年的应用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能否把尝试教学法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其教学模式、课堂结构、教学效果如何?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和实践,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尝试教学法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推广尝试教学法的意义
1.中学生更有能力完成整个尝试过程。首先,从思维发展本身来看中学生更会创设意境,发现问题。其次,中学生心理状态比较稳定,自学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更具备积极探索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最后,从认识方面看,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也丰富、完整、全面得多,更善于从旧的知识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中学生不仅能按照教师设计的步骤完成整个尝试过程,而且有能力进入更高层次的思考。
2.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作用更显著。尝试教学法是通过做尝试题向大脑输入信息,在大脑中设问,创设学习意境。然后,教师给出一些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提问或启示,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用自学课本、做尝试练习的方法使这种积极性得以维持和巩固。因此,如果把尝试法运用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则可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进取。
3.在培养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方面,中学生尤为迫切。好的数学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当只是几个定理、公式、定义和解几道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数学的方法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其中就包括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精神的培养。尝试法就是一个通过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完成自学的过程,它在尝试过程中训练和培养了这种品质。
二、尝试教学法的操作模式
由于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复杂,应该按照“先练后讲”的基本精神灵活变通。根据目前教学实践的情况,一般形式为:设疑、尝试、释疑。
1.设疑:把准备练习、导入新课,出示尝试题合并在一起,作为设疑阶段。这一步是尝试的准备阶段,经旧引新,铺路架桥,创设情境,设置疑阵。
2.尝试:把自学课本和尝试练习合并起来称为尝试阶段。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这一步。先自学课本还是先尝试练习主要看教学内容来确定。以概念为主曲内容,可先学后练,让学生先通过自学课本,尝试理解概念,然后再尝试练习;以应用为主的内容,则可先练后学,再自学课本检验自己是否尝试正确。
3.释疑:包括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两步,这两步呈交叉状态。学生经过尝试练习,有的虽会解题但说不清算理,有的一知半解,有的遇到困难,这时应针對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随后进行画龙点睛的讲解。
三、应用尝试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精神是“先练后讲”。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总结出一个多层次,不断尝试练习的基本模式,即:基本训练题尝试题—第二次尝试题—课堂作业题思考题。设计尝试练习的基本模式应把握以下几点。
1.在“基本训练题”中抓“衔”。衔即衔接,在基本训练阶段要充分利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抓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一般地,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旧知识的延伸和补充,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类题目要巧妙地设置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并看到解决新问题与旧知识有联系。如,授“整式的加碱”一课时,教师不是直接让学生尝试例题或练习题,而是在设计基本训练题时提出:(1)什么叫同类项?(2)如何表示几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和?(3)什么叫合并同类项?学生回答这几个问题后再做尝试题,多数学生都知道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合并同类项。这样就增强了他们学好这节课的信心。
2.在“尝试题”中抓“探”。学生的尝试能否成功,关键在尝试题上。尝试题出得好,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在“探”字上下工夫。尝试题是探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层次和对知识点灵活运用的试剂。设计尝试题目应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围绕了解、理解和掌握进行,避免无目的的设计。教师一定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体现出学生勇敢探索的精神,并初步体会到尝试成功的甜头。
3.在“第二次尝试”中抓“活”。学生经过第一次尝试之后,不能立即判断尝试是否成功,其中一部分学生只会照例题机械地模仿,仍处于被动之中,在头脑中没有形成理性认识。要想让这部分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教师必须设计一组具有一定坡度的第二次尝试题,这种坡度题能使学生通过尝试不但获得正确答案,还能总结、推导。题型上要注意多样化,起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的作用。
4.在“课堂作业题”中抓“精”。课堂作业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巩固知识、集中反馈的重要措施,也是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手段。因此,必须做好四个“当堂”,即当堂完成作业,当堂校对作业,当堂订正作业,当堂解决问题。这样,学生通过当堂的独立作业更深层地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紧扣当堂知识点和题型,力求“精”,做到举一反三,练少胜多,题目多数来源于教材,必要时要由教师精选、改编。
5.在设计“思考题”时抓“伸”。伸即延伸,通过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努力探索,大胆尝试,所设计的思考题既能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能督促学生自学,特别是在能力培养上起到延伸的作用,使之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设计思考题要注意从本班的实际出发,设计时要做到难易适度,要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发展,要有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例如,设计了思考题:解方程(0.1x-0.2)/0.02-(x+1)/0.5=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学生看完方程后认为先去分母不简便,但又不知如何下手。这时让他们在课外时间看教材中的例题7后,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之前就会了,也使他们认识到解一元一次方程不是一定要按照步骤去做,必要时可做适当变形,才能达到目的。
总之,尝试教学法整个过程强调的是学生自学和尝试,自觉、主动地掌握知,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以练习为主、以自学为主的三位一体。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