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运动训练学角度分析刘翔成功原因

2015-09-10吕雪松

考试周刊 2015年63期
关键词:跨栏刘翔

吕雪松

摘 要: 刘翔取得的成功举世瞩目,取得成功有许多因素,教练员的科学训练是关键,从孙海平教练对田径运动训练周期的认识和划分及训练量和强度的科学安排等方面探寻刘翔成功的原因,为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运动训练学 跨栏 刘翔 成功原因

刘翔曾经获得奥运会金牌,破世界纪录,勇夺田径世锦赛冠军(室外110m栏和室内60m栏),实现全满贯,高水平竞技状态保持时间达十年之久,取得的成绩让世人震惊,国人振奋。取得优异成绩有多方面的因素,孙海平教练的科学训练是关键因素。教练员在训练中起着主导作用,是运动训练的主要组织者与指导者,既要对运动训练过程进行规划、实施和调控,又要对运动员进行思想教育和生活管理[1]。要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必须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刘翔是一个运动天才,孙海平教练科学的训练充分发挥和展现了刘翔先天的优势和后天获得的运动技能,成就了刘翔的辉煌。

1.摒弃传统的大周期,采用小周期,以赛代练

传统的训练分期理论把一年看做是一个大周期,包括准备期、比赛期和调整期三个阶段。准备期主要是冬训和夏训,时间较长,训练量较大,强度较小,一般身体训练和体能训练内容所占比重较大,专项训练内容所占比重较小,高强度的训练安排较少[2]。这一理论曾经对世界竞技体育特别是田径运动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田径运动的社会化、职业化、商业化、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比赛日益增多,运动员要获得较高的出场费、奖金和收入,甚至要获得较高的人气、获得更多观众的喜欢和支持、赞助商的青睐等,必须全年保持高水平的竞技状态,争取每次参赛都取得好成绩好名次,全年保持高水平的竞技状态是运动员继续提升竞技能力的需要。传统的大周期、单周期安排已不能适应现代田径运动发展的需要,多周期、小周期理念产生并逐渐被教练员、运动员接受,多周期训练是把一年分成若干个大周期,每个大周期通常还是包括准备期、比赛期和调整期三个阶段,每个大周期的训练时间比传统的大周期时间缩短,保证运动员在全年中保持高水平的竞技状态,一年可以参加十几场甚至更多场次的比赛,赛后经短暂调整就能迅速恢复,紧接着参加下次比赛,并取得好成绩。

现代田径运动赛事安排不受季节、气候和场地条件的影响,即使在冬季也有大量室内比赛;比赛次数较以往成倍增加,各种级别的大奖赛一年有几十站,运动员全年都可以参加比赛,高水平运动员全年比赛可达二十场左右甚至更多。比赛成为训练的一个部分,一种延伸,融入整个训练过程中。刘翔在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分别参加了18场、13场和22场比赛,而且强度大、密度大,如世界室内锦标赛,一天之内跑三个赛次,都是大强度的[3]。刘翔的训练采用小周期和多周期安排,每个大周期的训练时间缩短,周训练计划内容完整且较固定,保持训练的高强度和专项化,保证稳定的高水平竞技状态。将比赛作为训练的一部分安排,把参加一些不太重要的比赛作为训练的一部分,作为提高训练强度的重要手段,比赛促进训练,训练为比赛,比赛与训练有机结合,这样既不会因比赛多而影响正常的系统训练,又不会影响主要比赛任务的完成。

2.以强度为核心的运动负荷,训练保持在高水平的平台

孙海平教练认为传统的大周期训练安排,大运动量、低强度训练模式,有四大危害:第一,长期大量的低强度训练容易造成疲劳,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疲劳和功能下降,造成整个训练质量下降,阻碍训练向更高层次发展;第二,低强度的训练不会对专项形成有效的刺激,也不符合比赛需要。第三,长期处于低强度大负荷的训练状态,在向大强度训练转化的时候,容易引起伤病。第四,不利于形成稳定的竞技状态。传统的分期训练安排不是在高平台上组织训练,训练强度起伏较大,接近或超过比赛要求的训练强度训练时间短,高强度重复次数不够,延续时间不足,只在大赛前一个月甚至更短时间内才达到比赛强度。这么短时间的训练、比赛强度刺激不能形成稳定的竞技状态[4],[5]。更大的问题是绝大多数国内的教练员大赛之后没有意识到应该保持已经达到的高水平训练平台,并在这个高平台上继续挖掘潜力,而是大赛结束之后就进行大调整,人为地主动地把训练水平和强度降下来,然后再从头来,周而复始,低水平重复。

现代田径运动发展至今,整个训练负荷的组成发生很大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大强度的训练比原来明显增加,训练量比原来明显减小。竞赛的核心是负荷强度,只有平时保证一定量的高强度训练积累,才能适应比赛对身体的和心理的强烈刺激,使机体所能承受的负荷强度不断提高。孙海平教练认为,运动员到了一定水平后,训练要维持在一定的高度平台上,不要起伏过大,总体训练水平是处在平台之上的,在此基础上,继续挖掘潜力和提高,争取达到更高的平台。刘翔的训练就是这样安排,训练负荷安排,特别强调训练的高强度,并且训练负荷安排相对比较稳定,训练中会有一些调整,但只是半天或一天,从没有安排过一周或更长时间调整,训练负荷安排起伏不大,保持一定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刘翔每次训练课的时间并不长,但每一个练习、每一个手段都是大强度,从准备活动开始到专项训练和身体训练,都是以强度为中心,前提是有一定数量的积累和铺垫。比如,刘翔一周的快跑量只有2000多m(周三较长距离的训练,为600m~700m,周六六七个120m,共800m左右,再加上两次技术课,把跨栏的距离全加上,共2000多m),表面上看,跑量是减少了,但强度和质量都很高,练习效率非常高[6]。刘翔的成绩说明了这样的训练安排较合理和科学。

3.结语

孙海平教练从对训练周期的认识和划分,训练量和强度的组合安排等方面,对传统的训练观念进行修正,结合现代田径运动的发展和跨栏项目的特征与规律,摒弃传统的大周期,采用多周期和小周期,以赛代练,赛练结合;训练保持在高水平的平台,特别重视训练的高强度,这是刘翔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田麦久,邓运龙,刘大庆,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2]罗超毅.田径训练观念创新——关于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讨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2:1-5.

[3]孙海平.更新训练理念,把握科学内涵[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3:120-123.

[4]孙海平.孙海平指导谈训练(一)[J].田径,2005,5:5~7.

[5]孙海平.孙海平指导谈训练(二)[J].田径,2005,6:14~18

[6]孙海平.对强度训练的几点认识[J].田径,2004,6:12.

猜你喜欢

跨栏刘翔
请叫我“跨栏怪”
有一双眼睛
我的村庄(外一首)
最高的跨栏
跨栏比赛
刘翔宣布退役
李娜和刘翔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体育课教学中跨栏架的妙用
少年跨栏运动员训练的“两抓”策略
刘翔复出前景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