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讨
2015-09-10王淑春
王淑春
摘 要: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职学校中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本文就中职学校中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改革途径进行分析与探讨,期望能为实现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发展发挥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计算机教学 改革途径
1.引言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各行各业的产业结构得到相应的调整,将计算机应用于社会各个行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中职学校应加强本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并根据新时期的技能要求对计算机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中职教育阶段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等教育学校实行扩招政策,对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一些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一般较为薄弱,加上计算机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开展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中职教师应该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对计算机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使中职计算机教学能够与时俱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2.2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中职阶段的计算机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必备技能作为重点目标,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方式方法并不适用于新时期的课程教学,因此,对中职学校中的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能力。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加接近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计算机课的教学效果。
3.推动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3.1根据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改革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
中职教育阶段开展的计算机课程与中、小学阶段的内容不同,中职计算机专业更重视课程知识的职业性与实用性。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是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才,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应该符合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但就目前而言,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符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因特网的应用》时[1],其中包括因特网的概念、功能、接入、信息获取、电邮管理、常用软件与工具的使用、常见应用与网络服务等方面内容,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计算机教学应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在教授概念与理论的同时,将授课重点放在网络信息的获取、常用软件与工具的使用及常见应用与网络服务等内容上,因为计算机教学重在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不是掌握空泛的理论知识。
3.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改革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则改革就变成空谈。教师在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时,应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并根据这些具体情况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对此,教师应该适时转变教学观点,不能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开展教学,应视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担任某班级计算机教师时,教师应该先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全班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将学生按接受能力的不同划分为几个层次,然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有些学生的课堂表现较为积极,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予一定的奖励,达到鼓励的效果,而对较为沉闷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耐性和关爱,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3.3根据新课程标准改革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中的现有教学模式,基本都是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即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一般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2],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计算机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能够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例如,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时,应该增强教学形式的模拟性和项目性,这样改变教学形式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只有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因此,中职学校中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
4.结语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对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开展全面而深入的教学改革。计算机教师应以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作为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海.关于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若干建议[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10(1):156.
[2]朱丽娜.谈如何实现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J].新校园(上旬刊),2015,1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