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 让阅读更精彩
2015-09-10黄启先
黄启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与鉴赏”的目标规定非常明确:“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个规定为我们确定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指导学生进入文本,体味作家的情感,进而建构学生的阅读体验,构建正确的阅读方法。
采取文本细读的阅读方法,应该是我们实现课程标准这一目标的最佳方法和方式。
一、何为“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本是文学欣赏领域的重要术语,是文学批评时研读作品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指运用语义学方法解构作品语言、分析作品结构并对作品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文本细读的目的和宗旨应该服务于高中阅读教学。在这种条件下,文本细读应当实现新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因此,高中阅读教学条件下的文本细读应具有下面的特征:1.文本细读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言语,品味意蕴,透彻感知作家的情感,进而积极主动地建构文本。2.细读的本质是理解言语的含义,牢牢把握文字,品悟和体验文本的意蕴。3.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先行细读文本。以教师的细读为基础,在教师的引领下指导学生细读,学生的细读体验需要教师的细读体验去唤醒。否则,学生的文本细读就可能漫无目的,且难以深入文本内部,造成阅读的无效状态。
二、 “文本细读”应抓住重点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应该把文本作为阅读的核心,学生要深入文本,就必须以言语为突破口,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分析,进一步开掘言语的内在涵义。那么,面对文本材料,我们应该把握的重点是什么呢?
(一)抓住文本存疑处突破
文本细读,把作品的言语作为阅读的核心。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发现并思考文本言语的矛盾之处,细心阅读,往往就能发现文本中内蕴丰富的语言环境。如:《雷雨》中周朴园认出鲁侍萍时说:“哦,侍萍!(低声)是你?(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正是在人物语言的矛盾对比中,突出周朴园的冷酷。
(二)在不合情理处探疑
文本刻画的人物在行为上有时也不合情理,作品中不合情理之处也是我们进行文本细读的重点。如《林黛玉进贾府》: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而宝玉问 “妹妹可曾读书”时,黛玉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对于相同的问题,黛玉的回答前后矛盾。 在这不合情理处去探疑,就会理解黛玉进贾府的“步步留心,处处在意” 的谨慎态度,因为之前听贾母说姊妹们的话,明显地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才会发生转变,这既显示黛玉的聪慧,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黛玉在贾府寄人篱下的处境。
(三)向无疑处生疑
文本细读应当追求“于无疑处生疑”。文本中有些细节,初读并无可疑之处,但细细品味,却能品出许多疑问。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中,李小二夫妇开头偷听是没有全听清而生疑,林冲最后偷听是听清一切而释疑。又如火这个细节的安排,看似不经意,如能细读,就能悟出火不是林冲、老军头“失火”,交代得天衣无缝,细读出放火者是翻墙而入,没走正门,不知大门已经上锁,里面已无人,否则放火就毫无意义。
总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些“看似不经意处”时,“于无疑处生疑”,引导学生理出文本的内在关联,才能体会作者的独特匠心。
三、“文本细读”的落实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重点处开展细读呢?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主要方法:
(一)教会学生诵读
高中语文文本细读,一定要坚持以“读”为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就是大声地读。教师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朗读,朗读是学生进入文本感受爱恨情仇的最好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他们就能够在文本语言的节奏起伏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从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中去。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阅读,可以引领学生进入到更高层次的鉴赏阅读中。在文本细读中,比较更是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一种有效的提高阅读的方法。如在散文《合欢树》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原文中引用了但丁的语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而在选入课本时这句话给拿掉了。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两篇文本的细微区别,细读后会发现没有但丁引言的文本其实更精彩。通过比较的方式推进文本细读,既能够让学生透彻理解文本的内涵,把握作品中形象的意义,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的分析、理解以及运用能力。
(三)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评点式阅读
评点式阅读是一种有效的细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自读、交流、讨论等方法进行评点式阅读就能够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评点式阅读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单纯地对文字与文本多次阅读、反复体味,并采用圈点勾画法,在文本中疑问处和精彩处针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分析和评点,然后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实现学生与文本,作者、同学的多向交流,从而获得“有所得”的乐趣。
评点式文本细读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直接写在文本旁边,以便领悟作者的情感,能够产生教师讲解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当然还可以借助古人的评点去细悟文本的语言。古典名著名篇都有经典批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前人的批注有效地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提升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
(四)对文本改写、赏析或再创造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语言的丰富含义,感知意境和体会作者细致的情感呢?对文本的改写、赏析或再创造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让心灵触角进入作品深处,创造性地诠释了文本的含义,这样,也就达到了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含义的教学目标。如庄子的《逍遥游》一课,学生较难理解其主旨,经过细读寻觅到全文三节正好有三个“笑”字,由此入手,以三“笑”为核心把全文内容改写为三个主要故事,即蜩与学鸠笑鲲鹏、斥鴳笑鲲鹏、宋荣子笑他人,就把文本中涉及“有所待”的事物和人物串联起来,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主旨。
当然,文本细读教学中采取何种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异,只要我们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采取恰当的指导方法,就能够指导学生抓住文本细读的重点,就能够有效地达到阅读文本、品味语言的阅读目的, 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创意地把握文本,理解作品含义,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将乐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