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民俗文化走进初中语文教学

2015-09-10唐少连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7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中学语文

唐少连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俗、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让民俗文化走进语文教学,让初中生更好地了解民俗文化,让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一、提升自我,了解民俗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传承民俗文化,倘若语文教师自己都一知半解,很难想象能教出喜欢、理解民俗文化的学生。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广泛地了解民俗文化,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的教学工作。

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民俗文化的内容很多,对教师的文化底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学识水平、艺术修养、文化品位不高,不能真正地体验到作品内在的神韵与作者为文之用心, 就不能真正地走近作者, 理解作品。再者,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形成的民俗文化也是各具特色,不枚胜举。为了能进一步提升自我,让自己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了解民俗文化,笔者大量地阅读相关的书籍,查阅相关的资料,力求将教科书中所涉及到的民俗文化理解透彻;并学习、研究本地的民俗文化,力求在教学中做到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不至于对课文内容理解得不深不透、捉襟见肘。在课余时间,笔者走访了当地民众,参观了本地的博物馆,并将自己所了解到的民俗文化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教科书中所描写的民俗文化的同时,也知道本土的民俗文化,将作品精神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之中,达到真正地领会作者的旨趣与作品的神韵,并且提高欣赏文学能力的目的。

二、依据教材,深挖本土民俗文化

近年来,随着专家学者的呼吁、课程改革的重视、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增加以及测验考试的青睐,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加凸显,这就为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可能性。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民俗文化。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有《社戏》、《安塞腰鼓》等这样一些反映地方民俗风情的选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开设了民俗文化专栏,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风俗、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述街头商贩的吆喝,展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不仅如此,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主题就是“到民间采风去”。开设有“家乡素描”、“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探源”等五个专题让学生关注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并在“参考资料”中增加了“语言与风俗”、“少数民族节日风俗”的知识。

在这些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教学中,笔者与学生一起深挖本地的民俗文化,并通过视频、音乐、图画等形式展示。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这一课时,笔者与学生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欣赏了云南民歌的风采,了解到这个多民族地区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渗透了唱歌的民族特色。之后,笔者给学生讲了本地曾经广为流传,但现在已失传的《东海嫁女歌》、《东海渔歌》等,让学生知道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前,本地也有属于本土的民歌流传于老百姓生活、生产中,而且这些民歌都是用本地方言所唱,所唱的内容都是本地特有的。在学习《端午的鸭蛋》与《春酒》这两篇课文时,笔者与学生一起探讨了本地过端午节和春节的民俗。在这探讨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虽然同在一个县区,过节的风俗还是略有不同的,有些村在过端午节时包粽子;有些村是过年时才包粽子,有些村在过年时举行“游神”活动,有些村庄却没有,而是在其他节日举行“游神”活动,或是从来都没有这项民俗活动,果然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在深挖本土的民俗活动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自己所在地方的民俗文化的了解,也知道了一些以前不曾了解的民俗活动,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增长了他们在民俗文化方面的知识。

三、走出课堂,寻找本地民俗文化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渠道之一,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还得有第二课堂的文化意识。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此,笔者常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充分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去寻找本地民俗文化。

图书馆是学生课外学习的主要阵地。在课余时间,笔者常常带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或附近村庄的文化馆,让学生在图书馆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尤其是在附近村庄的文化馆,学生常常能读到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如《西山村的历史》、《东海民俗纪》等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的每个单元的后面都设计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这个版块为学生走出课堂学习语文提供了内容。在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这一版块时,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去寻找、去深挖本土的民俗文化。在展示课上,学生们的收获远远超出了笔者的预料。学生们找到了独具特色的、堪称东方一绝的“东海人龙舞”,“遂溪醒狮”、“吴川飘色”“吴川泥塑”、“吴川花桥”“麻章傩舞”、“雷州石狗”等本土民俗文化;展示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图片、视频、手抄报,更有学生自己表演等等。在这些展示学习中,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多本土民俗文化,有些学生甚至从来未曾知道本地有这样的民俗文化。课后,很多学生都跟笔者反映,他们收获很大,在寻找本土文化中,在查找资料,在听老人的讲解中,他们为所拥有的这些本土民俗文化而感到自豪,为作为湛江人而骄傲。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力量不容忽视,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让学生长期地参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受浓厚的民俗文化的熏陶,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便不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 余昱《走向学校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李阿利《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渗透民俗文化的可能性》,《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期。

(作者单位: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民中学)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