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有“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15-09-10别恒华
别恒华
[摘 要]语文教材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资源,但绝不是唯一的资源。在教学中,拓展教材空间要注意三个“度”:立足文本,拓展要注意适度;扣住文本,拓展要讲究黏度;开掘文本,拓展要力求跨度。这样,才能建构有效拓展的时空,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文素养 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30
语文教材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资源,但绝不是唯一的资源,这已达成共识。但是,在教学中常常出现一些过犹不及的现象。因此,教师在确定拓展内容前,必须准确地解读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充分解读,合理地开掘拓展话题,对课程内容进行还原、补白、换位等,实现对文本深度、宽度的弹性延展,拓宽学生视阈,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立足文本,拓展须适度
在不少的课堂中,我们都能见到拓展的踪迹,仿佛没有拓展就不是好课。于是,教师绞尽脑汁,预设多样化的拓展内容。教学时,不待学生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教师就开始匆忙地开展拓展项目。最终,导致学生既没有把基础知识学扎实,也无法将基础知识灵活地运用于拓展之中。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互惠互利》一文时,为了增加学生对互惠互利的熟稔度,教者引导学生课前搜集动物间互惠互利的案例。课堂上,通过文本中的例子,学生认识到动物间的默契关系。随后,教师说:“同学们,在自然界,动物的互惠互利还有许多。老师请大家课前搜集了相关的例子,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于是,学生就兴高采烈地介绍着一个个有趣的动物互惠的故事,甚至还有孩子准备了动物互惠互助的大段视频。一节课下来,此环节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半时间。课后,笔者提出一个观点:这是一节语文课,还是生物课?语文教学要注重展现其语用指导的特点,而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与展示。本节课热闹的背后向我们透露出的尖锐问题是学科本位的转移,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语文姓“语”。其实,我们不妨做以下调整:一是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明确“互惠互助”的内涵;二是整体阅读课文,发现文章表达观点的表现手法,习得表达观点的有效方法;三是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说明方法,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向同伴们介绍动物“互惠互助”的方法。这样将习得的方法融入搜集的资料,为资料的展示提供一个与文本高度融合的载体,既巩固了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可谓一举多得。
二、扣住文本,拓展有黏度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泉城》一课的第一自然段用“有的……好像……”的排比句,从总体上介绍了泉城的泉多、形美。一位教师这样拓展:“‘有的……好像……’这样的句式用处可多了,你能仿照着课文,结合生活中的事情也来说一段吗?”于是,许多学生结合着云朵的多姿、课间活动等内容展开仿说。这个学以致用的设计看似合理,拓展有度,但实际上潜在的问题是,热闹了课堂,链接了生活,丰富了应用空间,却忽略拓展内容与文本自身的关联度,使得拓展训练游离在文本之外,成为节外生枝的累赘,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美。那怎样使句式拓展既得以训练,又能够增加与文本主旨的黏度呢?
我们不妨尝试做以下修改:在学生充分感受、理解文本后,引导学生:同学们,济南不愧为泉城,难怪作者能用生动的排比句式展现了如此的美景,你是否也能结合自己对七十二泉的感受,发挥自己对它们美的丰富想象,用上“有的……好像……”来说说你的独特感受呢?这样的设计,将语言训练与文本相互链接,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开掘文本,拓展有跨度
小学语文教材通常采用主题单元式进行有机组织,这正体现编者的匠心独具。通过单元呈现,引领学生建构起知识体系的内在关联,让学生从中获得整体认识,习得掌握同类知识、体裁的方法。这为我们开掘文本拓展思路,提供新的启示。
横向串联同主题文本。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笔者增加了一篇同类文章《华佗立志学医》。通过对《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的深度解读后,我推出《华佗立志学医》一文,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式比较两篇课文的共同之处,从而轻松地把握这篇文章的解读方法,习得同类文章群的解读途径,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貌的迁移效果。
纵向并联提升语文味。中国的语言内涵丰富,有时一个词语会大有深意。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一文有一个数字“三”。而“三”在古典名著中常常出现,可以说是一个充满美感的数字。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抓住“三”这个数字来做文章,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经典文化。
在现代教育中,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我们要科学合理地为文本学习择取更多的课程资源,让拓展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为他们开拓出一片更美的风景。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