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以美其身
2015-09-10庄爱花
庄爱花
摘 要: 新课标关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定性,体现了对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全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实践,特别在新课程的实施建议中,更加强调了“人文”目标的实现。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注重学生课外阅读,丰富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教学策略
一、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
反思传统视野中的语文教学,它是以传承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关注的是语言知识或表达技能的获得,由此恰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确切地说,目前的语文教学理念还普遍停留在工具性的层面,而过少地考虑和研究它“人文意义”的一面。语文是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语文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包含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显“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培养人文素养,已是新时期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问题。
二、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素养的策略
1.立足文本挖掘人文内涵。
语文教学主要凭借的是课文,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编写的文章绝大部分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其字里行间蕴涵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并且在涵养性情,陶冶健康个性和审美情操上有特殊作用,是培养学生情感的良好素材。洪镇涛先生认为:“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立足于文本,组织学生和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如果不紧紧扣住文本进行教学,阅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课就失去了语文味。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首先教师要用心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且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只有被文本感动了,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打动学生。其次,教师要重视文本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表达方法,发现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学生的语言发展有赖于文本典范性语言的吸纳、积累、内化和运用。教师要先于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有一番“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最后,教师要尽己所能地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孕育点”,把握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将其中饱含的审美情趣还给学生,并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项脊轩志》是一篇笔墨极清淡而感情极浓挚的优秀散文。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细读钻研文本之后,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培养其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的能力。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对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藏的浓浓深情;有意识地唤醒学生心中的亲情。课堂上,在学生疏通文义,理解内容之后,我让学生探讨:本文的美表现在什么地方?采用个性品读与合作学习等形式展开阅读欣赏,体验交流。学生立足文本,品读语言,体味出文本中的细节之美和情感之美。现在的大多数中学生在宠爱中成长,课业负担过重,与家长沟通少等诸多原因使他们漠视生活中的真情。读完本文,他们不仅体味出亲情之珍贵,而且再次感受到琐碎平淡的生活中的人情之美,提高人文素养。
2.努力践行深度“对话”,让阅读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引导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路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与自己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领悟文章内涵,认识生活,了解世间百态,感悟人生,提升自我。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实现阅读教学的创新。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但有的时候我们在课堂上呈现的是浅表化的对话状态:在对关键教学环节的实施和突破中,期望学生按预设做出回答,有意无意地在设计或对话中将自己的观点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一旦出现“节外生枝”的情况时,则或充耳不闻,或迂回避之,或竭尽全力引导学生回归一个较为明确、较为认可的答案上,任凭对话中碰撞与闪现出的智慧的火花转瞬即逝。
高中学生有较明显的自觉性和稳定的学习动机,有较深厚的语文基础,常有独立见解。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深层体验生活,拓展对话领域,在学生与作者、文本、老师,学生与学之间进行深度的心灵对话。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世上何人谁不怀忧?消解苦闷,超脱现实,拓展心灵栖息空间,获得心灵抚慰就成为人永远的追求。《荷塘月色》正是契合了中国人这种深层次的审美与心理需求,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产生共鸣。要想很好地解读《荷塘月色》,我们不仅要了解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真正原因,还要从深层次上理解作者笔下的“月色”,从“月”中找到解读它的钥匙。在第三课时,我设计这两个问题:(1)朱自清有深厚的诗学功底,他借荷与月来抒情,文中除了荷与月本身的文化意蕴外,还表达了什么特殊的情感?(2)找出表现作者内心活动的句子,在这些句子中你发现了什么矛盾?要鼓励学生参与“深度对话”,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就要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多元化的文本解读。只有“深品深悟”,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让学生的阅读有个性与灵性,从而品味到这文化盛宴里的不同美味,强化语言能力。
三、拓展课外读写,丰富人文内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于课堂,拓展、延伸、充实在课外。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受到的文学作品的熏陶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引导组织学生阅读、感受中外优秀作品,从中受到感染与教育。如,学完《兰亭集序》,让学生摘抄“古今文人论生死”的名言。如:(1)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人生意义来讲)(2)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人生意义来讲)
放学语文的空间,放飞学生到大自然、到社会、到网络中寻觅丰富的食粮,让学生感受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引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布置学生搜集《古典诗歌中二十四节气》;为了让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感兴趣,布置学生周末看《开讲啦》、《深度观察》等。教师是牧羊人,把学生引领到最丰美的精神草地上尽情享受,有意识地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自然,感受生活。
古人云:“君子之学以美其身。”真正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美化学生的人生。语文教学应该回归文本,探寻文字背后的内涵。语文可以很普通也可以很专业,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变通,让语文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奉上一份心灵鸡汤。“人文性”诚乃语文课程活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
参考文献:
[1]曾祥芹.加强阅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
[2]阅读教学对话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