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思想,坚守品德
2015-09-10胡英
胡英
摘 要: 思想与品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思想品德课承载的重任,但教学有时偏离思想与品德的原点。本文重新解读思、想、品、德四个字,谈谈如何激发思想、坚守品德,从而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更务实、更有效。
关键词: 思想 品德 解字释义
思想与品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广大思想品德教师承载的重任。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实际教学中存在缺乏实质性思考、教学过程浮华、片面强调学科知识、偏离思想与品德原点、教学效果虚化等问题。重新解读“思、想、品、德”四个汉字,对激发思想、坚守品德,创建务实高效的课堂有重要的启发。
一、单元化探究式教学,激活思维
“思”字心上是田,“口”代表田的边界,“十”象征着阡陌纵横、相互交错,心田是思想生发的地方。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之间是纵横交错、相互联系的,既有单元知识间的联系,又有板块知识间的联系。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主体主动建构起来的,如果教学只局限于一课时内容,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难以实现。
如《维护公共秩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这一课时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遵纪守法》单元知识结构,既要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又要自觉履行法定义务,还要引导学生探究法律板块的相关知识,明确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道理。只有准确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教学内容合理化、知识结构逻辑化,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思想品德课程更具说服力。
二、创设情境式教学,激发思想
《说文解字》解释“想”:冀思也。注希冀而思之也,如果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就会过分希冀知识和解题能力的提高。然而缺乏正确思想和高尚品德的引领,思想品德教学就变得毫无意义,因为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最终影响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三维目标的统一,“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①
“想”由相和心构成,“相”是表现在外而能想象于心的各种事物的相状。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总是存在于情境之中,思想与品德是人们在对生活的外在事物不断认识、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因此,思想品德一定要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将脱离生活的教育称为“鸟笼子式教育”,缺乏生活情境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有机进入建构活动,从感性认识和体验逐步上升到理性思想,从而正确把握思想品德与生活的互动联系。
现实生活是复杂的、多元的,是善恶、美丑、真假等诸多矛盾的统一体,创设的教学情境则要去伪存真、去繁从简。教师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生活的想象和理解,因此,教学素材的选择要尊重本真的生活,缩短想象与真相之间的距离,增加教学的可信度。同时,初中时代是一个人从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情境需要对复杂的、多元的现实生活加以改造,理清生活的内在逻辑,去除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提炼出与中学生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相适应的生活素材,创设出化繁从简的问题情境,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深入浅出。
三、构建学习者共同体,培育美德
“品”字从三口,有多个释义,可解释为物品、物件,等级、种类,性质,辨别好坏、优劣等,品字的多种释义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有较多启发。
首先,品本意指众庶万民,品德课堂应是大众的课堂、民主的课堂。教育家杜威认为,民主的课堂“相信人的潜能,人人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相信人的理智判断和行为能力”,“坚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与人能够合作”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总是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下学习,并不是孤立的探究者。因此,教师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鼓励人人参与合作探究,积极肯定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学习者共同体,增强学习自信和热情,树立民主、平等、自由的价值观念。
其次,品可以解释为辨别好坏,品德即辨别个人道德。个人所处环境不同,个体道德必然存在差异。构建学习者共同体,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直面成长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个体道德的审视思辨,从而减少个人道德判断的错误,感受美德的高尚,对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品可以理解为性质、品质,我国“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③。任何民主自由都不是无原则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更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思想品德教学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培养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要及时表扬,对学生错误的道德判断要准确引导,从而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四、完善学习方式和评价体系,坚守品德
“德”由“心”、“彳”、“直”三个部件组成,“彳”是行动,“心”表示情态心境,“直”同值,关于人们的心境、行为与什么水平或什么状态相当的判断。
《课程标准》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④,把外在的他律的思想道德准则内化为个人品德,需要通过实践行动加以学习。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应去除空洞乏味的说教,把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情态心境、行为选择相结合,在情感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动态生成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新课改倡导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考试、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性考试仍是评价的最重要方式,但成绩优秀不等于思想品德优秀,就如很好地分析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却会为自己乱穿马路找各种借口,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因此将知识性考察放在学生思想品德考察的第一位是有失偏颇的。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对人的内心和行为的综合考量。健全评价标准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注重学生的行为表现,综合各种要素进行评价才是客观全面的,才能真正培养出负责任的好公民。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四字实质上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激发了思想、坚守品德,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好公民。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②褚洪启著《杜威教育思想引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47.
③前揭《课程标准》,第5页.
④前揭《课程标准》,第18页.
参考文献:
[1]王枬.教育的意境[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郭元祥.教育的立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4]郝德永.课程:走向自觉与自律[M].安徽教育出版,2009.
[5]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店出版社,1989.
[6]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