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2015-09-10俞如晃
俞如晃
摘 要: 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在一片热热闹闹的背后,丢失了教学的最终目标——“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时效性,要从读懂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出发,通过合理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再辅以适当的作业,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尽可能地学到无限的知识。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有效性 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用最少时间、最少精力和最少物质投入,获取教学效率的最大化。高效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即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
纵观当前初中数学课堂,在热热闹闹的背后,丢失了教学的最终目标——“有效”,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获得基础知识变得相当薄弱,两极分化严重,课堂成了个别优生表演的场所。由于考试成绩依然还是评价学生和老师的重要杠杆,老师不得不课后加班加点为学生补课,弄得学生老师都相当疲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追求“情境化”,忽略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教师就在教学中大肆渲染情境,课堂成了商店、游乐场。教学内容总是上街买东西和过关游戏,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导致学生缺乏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对用语言文字表达的题目束手无策,不得不举手投降。
2.课堂教学“标签化”,把“合作、讨论”等同于新课改。部分教师刻意追求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把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等同于新课程改革,这种精彩的背后是学生双基掌握不牢的现实。
3.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代替了老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变化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用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对学生感官的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理性思考。
凡此现象,举不胜举。它们的通病就是片面追求课堂表明的热热闹闹,一致忽视教学的最本质的属性——实现教学目标。这种只有形式,没有实质的课堂教学就不是有效的教学形式。下面我就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见解。
一、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
合理设置学习目标是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会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使教师围绕着学习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保证学习目标的落实,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读懂学生和教材。学生既是实施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因此深入了解学生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中一项优先的重要的工作,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现实心理水平与特征,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水平与特征、情感与态度等。
首先,着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其次,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思维水平与特征;再次,了解学生情感态度的情况。例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教时),本节课既是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后继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坚实基础,学生已有的基础是已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平移、旋转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能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实验、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索、体验数学思维规律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精准描述学习目标。规范、精准用语是建立在教师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学习水平要求的基础上。《数学课程标准》在给出课程学习目标时已经明确目标水平的要求,并列举了各目标水平对应使用的行为动词,如在“知识与技能”领域,常常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告诉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一般都较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如“区分、认识、理解、掌握、解决……的问题”等。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合理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理的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更乐于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中,教师做了这样的导入。
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1次、2次、3次、4次、5次,列式并计算纸张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地增长。
折叠一次:0.1×2=0.2毫米;折叠两次:0.1×2×2=0.4毫米;折叠三次:0.1×2×2×2=0.8毫米;折叠四次:0.1×2×2×2×2=1.6毫米;折叠五次:0.1×2×2×2×2×2=3.2毫米。
进一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投影上显示高高的楼房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使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它们的高度。然后提问:如果一层楼有3米高,把足够长的0.1毫米的纸连续折叠20次会有多少层楼高?折叠几次就会超过珠穆朗玛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连续折叠20次大概有35层楼高,连续折叠27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而折叠30次就有12个珠穆朗玛峰了。这一惊人的答案令学生非常惊叹和兴奋,并集中精神,进入思维活跃的最佳状态,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兴趣是决定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这个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准确定位师生角色内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由“传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让学生参与知识(概念)形成的过程,只有经过学生参与、发现和思考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内化,成为学生掌握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在知识巩固时,学生兴高采烈地列举着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突然,前排一名学生举起双手,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全堂哄笑。笑声中教师灵机一动:你们为什么笑?
生:他打哈欠,违反纪律。
师:哦,你觉得他打哈欠的姿势美吗?
生:不美。
师:你为什么觉得他这个动作不美呢?
学生“跟着感觉走”,无法言表。
教师对称地高举双手,又平举双手:教师的这些造型美吗?
学生有所感悟:比他的美多了。因为你的动作是对称的。
师:你是说,老师的这些姿势,如果拍成照片,就是轴对称图形?
生:是的。
师:如果老师为你们拍照,你们会做一个动作,使拍出的照片也是轴对称图形?
上述案例中的随机事件,是教学中的“不和谐音”,教师把恼人的“事故”为变成了动人的“故事”,成就了一笔意外的教学资源。
三、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习惯
“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探究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传统教学中缺乏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如:有理数的加法
一开始老师就提出一个问题:小明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5米,又走了3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
师:如何回答?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得到首先应确定小明走动的方向,综合起来有以下四种走动的情况:两次都向东走;两次都向西走;先向东走,再向西走;先向西走,再向东走。
师:如果把跑道看做是一条数轴的话,原点是什么?如何把这四种情况在数轴上画出来?能否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每一小组至少画出两种分析的情况。
先做好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讲解。最后,老师教师多媒体演示四种不同的情况。
师:(1)若小明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2)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生:(1)回到原地。(2)在原地西面5米处。
师:根据上面六个数学式子中两数的符号,两数相加如何来分类?
生: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互为相反的两数相加,一数与零相加。
师:根据上面的六个式子,谁能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引导学生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有不完整的地方老师补充……
2.让学生养成同学合作交流的习惯。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老师经常要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在学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给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后,老师给学生创造了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师:四人一组,请你们选用适当的学习用具,如直尺、量角器、三角板等,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度量、平移、旋转、折叠、拼图等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此时各小组都在忙于找结论,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各个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并适当予以指导。
几分钟后老师说,请将你们的结论派一个代表上来给同学们汇报。各组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过程,相互补充探究出的结论。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将探究的结论按照边、角、对角线进行归类梳理,使知识的呈现具有条理性。
追求课堂教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只要我们在处理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时多想一想“我干什么”,“怎么干”,“为什么这样干”,采用各种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学到无限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丁永红.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语言.素质教育论坛.
[3]吴育弟.新课程背景下的一节好课的标准.教之初网站.
[4]余文森.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讲座,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