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导式教学法》策略论
2015-09-10陈数勤
陈数勤
“学导式”教学法是从发展学生的自学与探索能力入手,以全面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而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优点在于突出学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地位作用,从而把教与学的重心真正落到“学”字上。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学导式”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应把对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对读书可以说习以为常了。然而如何做到会读书,乐读书,并把读书当做获取知识的自觉行为,则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第一,带读。高中数学有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示符号,文字高度精练,言简意赅,不像小说那样洋洋万言,一览而知就里。如果没有精心阅读,就不会领略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势必造成“高声朗读,有口无心”,一遍念完,索然无味,不知所云。因而教师要做到带读不代读,通过形、声的暗示和对问题的质疑,促使学生读出知识的“形”与“质”,并通过知识的剖析,克服学生对数学课本畏难的心理障碍,为养成良好的自读习惯创造条件。第二,促读。精心设计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带着理性去读,带着悬念去读,鼓励学生对课本问题提出质疑和猜想,激发求“读”欲。第三,议读。每个数学概念都包含着一定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包含着一定的数学思维模式,因而读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应允许有个体阅读、思考、钻研的“自读”;有群体质疑、相互讨论的“群读”等形式。通过“自读”与“群读”的合理结合,启发和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第四,精读。精读是对读书的深层思考。要寻找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总结出自读内容的系统规律,并以此透过知识的表面现象看清其本质,即“识破庐山真面目”。
二、应突出教师引导的时效性
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有高有低。教学由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导式”教学法过渡,就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启发诱导的时机。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出偏差”、“走弯路”甚至“越轨”。只要教师宏观把握好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学导式”教学法便会使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真正成为现实。第一,激发导思,教师的引导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调节自己的认知、情绪心理,增大信息输入的强度,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力求做到引导目的明确,引导方式灵活多样,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二,耳有方向,眼有目标。导思就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而教师应做到:一要围绕教学目标设“想”。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只有一个“主干”和若干个“支干”,教学应以“主干”为主线诱导学生思维,不能漫无目的地任由学生的思维开无轨电车,放风筝;二要结合实际引导:思考教学的内容有差异,教学的对象也有差异,因而导思要切合实际,要设计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切忌一刀切;三要创造气氛鼓励“思”。好的课堂气氛对教学益处甚大,这种气氛应当是对所学新内容的“求知著渴”,对问题解决后的“喜形于色”,对后续内容的“翘首以待”;四要善于提出问题深化“思”。学生受年龄、掌握知识深度所艰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纰漏,但高中数学知识环环相扣,绵延无穷,仅满足于“解决问题”式的思想是远远不够的,而要使思维上升到一定高度,就必须使思维贴近“最近发展区”,平淡中见奇,寻常中见妙;五要提供条件落实“思”,力戒一问即催答,只求热闹,不讲实效的做法。第三,点拨提高,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在思维发生潜伏状态时,在思维出现零散态势时,教师应及时点拨指导,华罗庚先生说过:学习过程是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过程。厚与薄,薄与厚间的转化包含着学生的表象思维,层次思维,纵深思维等。从而使零散的思维变成对问题深层次探索的系统性,理性思维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及时点拨。第四,精练强化。精讲是对所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多练是对所学内容的内化训练,讲中释疑,练中提高,及时反馈,不断强化思维,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三、应突出对学生数学问题敏感性的培养
对问题敏感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解决问题能力的大小,要提高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就必须做到:第一,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数学问题的解决要经过严格的推理论证,然而许多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兴趣、动机、爱好、心理因素等又往往制约着学习效果,此外人们常说的“直觉”、“灵感”等也都含有非智力因素的成分。所以在碰到一个数学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找“感觉”,尽管这一感觉并不一定可靠,然而通过对错误“感觉”的剖析,学生才能逐步领悟,“感”源于“理”,只有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感觉才是可靠的。通过对正确感觉的论证,学生才能逐步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增强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度。第二,注重思维训练,增强敏感性,首先应抓住主要矛盾练。练习是巩固知识,增强敏感性的主要手段,练必须在“精”字上下工夫,即根据教学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集体中目标,加大练习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敏感度;其次应重视对比联想、归纳的练习。教师应设计不同的题型,通过对比性训练和对前后知识的多角度联想,归纳出常规性问题的求解模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切实品味出数学语言的味道,进一步增强敏感度;最后应着眼“拓宽”思路练。知识形成的初级阶段可以是“滑动性”练习,“绕圈子”练习,然而在知识形成的中后阶段就应当是一种高效度的练习。练一定要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多动脑、深动脑、广动脑,从思考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最终增强思维敏感度。
四、应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往往会有个别学生“误入歧途”,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切不可心灰意冷,走上传统教学的老路子而重蹈覆辙。只要我们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读书指导计划,并持之以恒地进行培养,学生定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一旦形成把读书作为获取知识的自觉行为,“学”与“导”便会形成珠联璧合,水到渠成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