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EGP+ESP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

2015-09-10汪琼

考试周刊 2015年69期

汪琼

摘    要: 本文以湖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背景,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两方面入手,提出“EGP+ESP”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

关键词: EGP    ESP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一、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概述

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简称EGP,是当今高校较为普遍的英语教学模式。其教授的是基本的英语知识,强调英语的基本语言结构。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它需要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英语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的一般要求能通过EGP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实现,有了基础核心的EGP英语课程,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训练,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就应提上日程。鉴于ESP在大學生学习中的重要性,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走“EGP+ESP”相结合的道路。

二、湖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湖南科技学院的在校本科生在入校第二个学期方可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经过前三个学期的英语学习,一个自然班的同学有小部分同学过了六级,部分过了四级,部分未能通过四级考试,良莠不齐现象普遍。我校大学英语采取集体备课、统一教材的模式,没有设计个性化教学大纲,英语教学安排搞的是一刀切,教学进程齐步走,没有将《课程要求》中的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落实到位,不利于进一步发挥英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三、课程体系改革和争当“EGP+ESP”教师

1.课程体系改革。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包括个性化教学、内容教学、以人为本和整体教学四种主要理念。我校现阶段基本沿袭传统的课程体系形态,即大学英语(1)至大学英语(4),学校的导向影响了课程体系建设。我校侧重通用英语,也就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EGP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对工作的实际需求不是特别明确,只要顺利完成大学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通过期末考试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即可。我校文科院系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理科院系使用《大学英语精读》教材,音体美学院使用《大学体验英语》教材。文科、理科及音体美学院在课程的选择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及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基本一致。我校部分在校本科生已经在第一学年完成了基础阶段的学习,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他们想进一步学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这就是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叫做专门用途英语,它分为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比如旅游英语、IT英语、法律法规英语等。我们必须构建更加完善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努力做到基础性与选择性结合、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结合,达到三个平衡,即选修课和必修课平衡、输入与输出平衡、语言与文化平衡。EGP是ESP的基础,ESP是EGP的延伸,二者在内容、流程上大体相同,它们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只有将课程改革细化为“EGP+ESP”并落到实处,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满足大学英语教学三个层次的要求。“EGP+ESP”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有效途径,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网络平台的引入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自主的学习时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因此,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模式应进行相应转变,采取“课堂面授+计算机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2015年3月5日上午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不仅推动了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而且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更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学不应仅限于实体教室,优秀的教师与先进的网络技术相结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我们面对的是“90后”学生,互联网带有明显的青年文化特征,我们的改革就应顺势强调网络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ESP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图片、声音、录像等多媒体资料。我校老师应加强信息技术和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技能,比如参加计算机职称考试、微课技术的处理等,实现英语教学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

2.争当“EGP+ESP”教师。继续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高校的英语教学质量,教师是一个关键因素。教学改革能否顺利开展、教学质量能否改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有无积极性、主动性和开拓精神。首先,我校老师对ESP这门课程还没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在知识、理念及教学方法上还没有调整过来。其次,没有看到学生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针对的是非英语专业学生,这些学生有自己的专业,他们的英语学习应该是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向专门用途英语转移。因此,我校英语教师应尽快完成EGP向ESP教师的转型。我校教师向ESP教师转型的最大优势在于他们多年的丰富的教学经验。ESP和EGP教学的主要差异在于内容,EGP教师对专业知识越了解,其教学效果就越好。湖南科技学院的英语教师大部分是英语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知识结构单一,对专门用途英语了解甚少。35岁以下的老师占70%,而且多为女教师。年轻的教师除了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职称问题,还面临结婚生子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发展存在许多困难,这些是我校英语停留在通用英语阶段的一些瓶颈问题。要改变这个局面,就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允许英语教师跨学科攻读博士学位,为构建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提供完备的师资队伍。教师也应自己利用闲暇时间系统地阅读相关专业方面的书籍,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与合作,在业务上进行交流,形成一个教学团队,进行优势互补,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达到ESP的教学目的。有了通用英语的基础阶段的学习,就能过渡到学术英语乃至通识英语,就能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也应为ESP教师的发展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比如创建ESP语料库,邀请ESP专家来校讲座等。我校根据这一实情,于2014年暑期特派20位老师赴美参加为期21天的短期交流学习。2015年教师赴美赴英的学习任务更加系统化,分三个批次,三个专业其中就包括跨文化交际、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和英语语言文学。在过去的几年里,学校因缺乏合适的教材和师资,没有开展ESP教学。2015年下半期我校将在部分院系实施“EGP+ESP”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对于我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社会对“专业+英语”这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校也加快了改革步伐,实行了“EGP+ESP”教学模式。但在实践过程中还会遇到一系列问题,比如在第几个学期实施ESP,教师能否顺利转型,学校方针政策,等等。笔者希望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湖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专门用途英语测试和通用英语测试——关于CET发展趋势及重新定位再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4).

[2]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

[3]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