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职业幸福的缺失之维与提升之道

2015-09-10刘丽艳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7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幸福感职业

刘丽艳

教师职业是一项为了人的事业,其终极目的在于为学生创造幸福。为人创造幸福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但很多教师却往往容易在繁重的工作过程中失去自身的幸福。笔者认为,创造幸福并不能以自身不幸为代价,教师首先要收获自身的幸福,才能在教育中延续美好。因此,关注教师幸福,讨论教师如何在工作中获得幸福,应该成为教师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一、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涵

幸福感是指舒适、愉快和健康的状态。幸福感是一种个人感受,它取决于教师个人对生活、工作和社会的满意度。教师的幸福感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没有不良刺激、烦忧,也没有重压时,教师就会形成职业幸福感,在此基础上会对教师职业甚至命运有一种掌控感。尽管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定义多是一种模糊的表达,但它在人们心灵深处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幸福的期待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

(一)自我实现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石

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指出,人有5个层次的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5个层次的需要依次递增,当人们满足了低级需要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教师大多数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的需要在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通常不仅表现为追求良好的业绩,更在于获得日常工作中的愿望实现感、任务完成感、专业成果感和探讨新事物的创造感。基于这样的需要,其职业幸福感表现为对教学工作任劳任怨、尽责尽力。作为一名教师,要竭尽全力地教育、关心、呵护和鼓励学生,可以在自己专攻的学科领域内有较大的突破,能力获得提升,即使这份工作对教师来说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但他仍然认为有认真完成的价值,这就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幸福感的支撑,即使精力耗尽,教师仍然会感到快乐与愉悦。

(二)学会享受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保证

教师要善于把从事的教育工作当成是生活的一部分,应学会享受教育,充分体验教育所带来的职业幸福。虽然享受教育或许不是教师职业幸福的巅峰体验,但是如果离开或者失去这种情愫,教师的幸福感也就无从谈起。陶行知说过:“教育即生活。”教师要把教育当成是一件乐事,就像魏书生一样乐教,享受教育,乐在其中。

(三)善于创造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佳境

有关研究表明:机械、单调的工作容易使人产生职业倦怠,相反,多样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容易激发人们的工作激情。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创造性劳动是有紧密联系的,是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和教育活动过程中自身需要、欲望和目的得到实现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教师的最高幸福。换言之,最幸福的教师是那些在自身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自由而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关涉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而其职业幸福感深深地根植于创造之中,需要教师不断努力才能生成。

二、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表征

今天的教师,早已不能像古代的私塾先生那样一心只读圣贤书,单纯地研究教学、教育学生了。他们在必须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学生思想教育在追求升学率的基础上,还要处理好同事和领导关系,做好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等琐碎的事项。繁杂的工作令一位普通的教师经常会承受着超出自身承压额度以外的挑战,这种状态不仅使教师在生理、幸福等方面难言幸福,在情绪、精神等方面也会遭遇重创,幸福感缺失的现象正笼罩着转型期的教师。

(一)生理幸福感缺失

生理幸福感是指人的身体感受舒适、平衡。“一切有生命和爱的生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也同其他一切有感觉的生物一样,他所进行的任何一种意志活动,他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人的身体是生理幸福感的基础条件。当今不少教师生理幸福的缺失主要表现为经常性疲劳、虚弱、精力不济、失眠、腰背颈酸痛、肌肉紧张、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等。众所周知,老师上课都站着,有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生理幸福感的缺失会影响教师身心健康,产生各种健康问题,包括失眠、头痛、焦虑等生理问题,严重者甚至无法正常工作与生活。

(二)心理幸福感缺失

心理幸福感是指人的心理感受快乐、愉悦。心理幸福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但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健康,而是职业幸福的重要体现。没有心理幸福,职业幸福就如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教师心理幸福感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以消极、否定、冷漠的态度理解和对待同事与学生,容忍度很低、同情心少,对他人的行为反应激烈,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幸福感的缺失可能会引起心理障碍,危及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严重者可能会造成同事关系僵化或家庭危机。

(三)情绪幸福感缺失

情绪幸福感是指人的情绪体验满意、高兴。“情绪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情绪幸福感来源于健康的人际关系,其价值在于识别、理解进而表达情绪的能力。当今教师情绪幸福感的缺失主要表现为情绪资源衰竭、精神疲惫、生活热情丧失、注意力无法集中、才智枯竭、畏惧或厌倦工作,以及烦躁、抑郁、悲观、孤独、过敏等。情绪幸福感的缺失会使教师的消极、悲观等不良情绪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传染给学生,导致学生厌学,从而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精神幸福感缺失

精神幸福感是指人的精神感受满足、惬意。“精神幸福感也被描述为我们生活中产生追求、意义、勇气与平和的动力,是我们存在于世的根本,它与正直、同情、热情、意义和想象这些词联结在一起”。人既是一种自然的感性存在,又是一种精神的理性存在,而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的精神存在,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存在方式决定了幸福不是纯粹的肉体感官的满足,其本质上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教师精神幸福感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自我价值的评价倾向消极,工作能力体验和工作成就感下降,平庸感、挫折感增加。精神幸福感的缺失会造成教师对工作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严重影响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和对良好教学以及和谐师生关系的主动追求。

三、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归因

(一)内部原因

1.教师职业认同感缺乏

职业认同感是指一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中认为它有意义、有价值,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感是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师,对职业认同感的认识也是不同的。一些教师职业认同感低,不喜欢、不热爱自己的工作,甚至出现了职业认同危机,对于这些教师来说,工作是一种无聊的劳役和折磨,自然就无法体验职业幸福。

对一位因找不到“好工作”,为了谋生无奈之下进入教育领域,因而并不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而言,其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必定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偏差,自然也会在教师职业幸福的理解上存在困难。一位真正的教师,他应该对这个职业深度认同,并把它贯穿于自己的生活之中,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感受到来自于课堂内外的幸福体验;一项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个人全身心的投入,教师只有把自己融入到教育事业中,全身心的投入,发自内心的热爱这项事业,才会从中体会到别人所体会不到的幸福,才会真切地感受到“燃烧自己”不再仅仅是一种付出,更重要的是自身人生价值得以实现所产生的满足感。因此,教师职业幸福感应包括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入职前是因为喜欢教师职业才选择做一名教师,入职后如果有其他工作可以选择,但仍然认为自己很适合做教师,不会放弃教师职业,并热爱现在的工作。

2.师生关系不和谐

任何教师的教学活动都与学生密不可分,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满足教师被尊重的需要,同时也会使教师产生一种成就感。任教班级学生的差异程度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优秀学生由于成绩优秀,学习行为比较好,学习动机强,使得他们很少与教师发生冲突,会使教师获得更多的职业成就感,从而使教师感到自己很幸福,日后这些学生进入高一级学府或者谋得佳职,更会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而个别学生上课时不专心听课,课后不按时完成作业,不服管教,甚至与教师发生冲突,这样就会减少教师在工作的乐趣,更有甚者可能会导致教师不仅不能产生幸福感,反而还会产生挫折感。因此,教师职业幸福感应体现在教师的工作成就感中,而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会让教师的这种成就感大大提高,从而在教学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

3.教师角色冲突

教师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除了履行教书育人的主导角色外,还和学校的其他同事、学校领导、及学生家长的关系紧密相连,因此,他还需要处理好作为社会人的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对一位优秀的教师而言,需要在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关系中来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从而来明确自己在这些关系中所肩负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相应地进行角色转换。但是,对一位普通教师而言,要想在复杂的关系角色中游刃有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往往会因复杂的生活陷入角色冲突之中,进而影响他们的情绪,使其产生紧张和过重的心理负担,导致教师行为不良。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不能处理好自身的生活形象和教学形象之间的关系,有时会把生活中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太过生活化;有时又把面对学生的形象展现在生活中,让亲人、朋友感到不舒服。角色的冲突还会导致教师对职业认同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教师调整心态,用转换角度的进行思考,从而适应这种转换,来获得一个愉快的心情,进而对工作充满新的激情和动力。

4.自我认知偏差

自我认识偏差湮没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自我认知是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自我意识完善过程中,有时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甚至造成自我认知障碍,损害职业幸福感。教师因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一是职业认知偏差,其产生原因是自傲与自卑。二是人格认知偏差。每一位教师都会面临各种心理冲突,但对心理冲突的感觉则因人而异。那些极端争强好胜,一直忙于工作、不善于安排自己生活,以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难于排解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丧失职业幸福感。

(二)外部原因

1.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功利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浮躁和急功近利,不可避免地同化了教育,教育的功利化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突出表现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试分数和就业率。功利化教育迫使教师脱离以人为本,把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变成教师、学校在现实层面上的生存与发展,而不是为学生在人性方面的成长与发展。在此前提下,教师除了要完成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要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考评。对教师的考评原本是一种激励,但现在却将教师束缚在评估体系的各种项目和规则之内,使得教师变成工作业绩考评的附庸,因此很难一心追求工作的内在价值,难以体验到职业的内在幸福感。

2.社会对教师的要求神圣化

从古至今,教师一直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一度扮演着“圣人”的角色。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全社会都用“圣人”标准要求教师,即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合理的智能结构、个性化的教学艺术等。这些追求极致的要求势必会使教师形成一种幸福观的文化心理强势,迫使教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世人设定的幸福标准——清高、节制、奉献,甚至扭曲自己的内心意愿,舍弃正当的欲求,舍弃幸福的日常生活过程,企图以“圣人”的幸福来代替凡人的幸福,从而使幸福失去了现实生活的根基,淘空了个人幸福的现实内容。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教师在无休止的对幸福的神往中追求安慰,长此以往,教师幸福必然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四、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路径

职业幸福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尤其是现今,社会竞争压力大,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寻到幸福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而重申教育幸福,重建幸福教育,恰恰是当代教育的价值追寻。奥本海姆曾说:“愚蠢的人到处寻找幸福,聪明的人就在自己脚下耕耘幸福。”对教师而言,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最终找到专业成长的恰当路径。

1.热爱教育事业

教师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真正沉浸于自己工作当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教师职业幸福感,正如叶澜先生所说,“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应该意识到,课堂教学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的教师,都不应轻视课堂教学,应该自觉上好每一节课,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形成职业认同,真正觉得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确立专业理想

“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具有不可替代性,才有社会地位,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当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强的时候,就会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又可以促进自身职业幸福感的增强。今天,教师的专业成长与研究密不可分。一个教师,应当同时也是是一个研究者,思想要不断与时俱进,否则,其职业之路就会受到限制。为了实现专业成长,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教学上成为能手。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发展过程中,应当确立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支配教师行为的动力,一旦教师确立了“教育是快乐的”的理念,就会在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执著和快乐的追求,使平凡的工作变得伟大,艰苦的劳动变得愉悦。

3.寻找有效缓解压力的正确方式

教师应认识到压力实质是人积极适应环境变动而做出的反应,是人人都会有的正常反应。要调整认知,减轻压力,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做一个积极、乐观、开朗、豁达、上进、充满激情和活力的阳光教师。即使有困难也能迎难而上,有挫折也能积极面对。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客观分析自己,正确定位,相信自己拥有的个人技能及工作能力,不强迫自己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运用积极认知的方式看待问题,多看到改革带来的好处与机遇,增强信心。避免逃避,积极寻求发展。教师应该学会一些行之有效的放松的方法,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可以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倾述,在心情郁闷的时候可以体验大自然放松心情等。教师应该广泛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积极开发自己的业余爱好来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同时,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丰富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的知识更加广博,通过这样不断地“充电”,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创新,让自己在工作中体会更多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幸福。有效地缓解压力。

此外,社会应该多给教师一些宽容、理解与尊重;教育行政部门应尽量给老师“松绑”,让教师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潜心钻研业务;学校应该多关心支持教师,根据教师成长发展不同时期的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师要珍惜职业荣誉,视教师职业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断探寻教师幸福的增长点。

教师幸福是教育事业永恒的追求目标,教师的幸福关系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幸福。幸福的教师总能把自己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在一起,对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也正是因为如此,雅斯贝尔斯说,“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今天,我们关注教师幸福,分析了影响教师幸福缺失的许多因素,提出了一些重建教师幸福的策略,可真要解决起来绝非一日之功。幸福是用心灵去感受的,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全力以赴,热爱教育工作,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责任感,想方设法地做好教育工作。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自信地去面对工作和生活,使自己生活在幸福氛围之中。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幸福感职业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我爱的职业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
中等卫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