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在教育本质回归的大路上

2015-09-10王锦聪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7期
关键词:关心关怀心灵

王锦聪

亚斯贝尔斯曾经对教育有一个经典的阐述:“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从教育的本质来看,精神关怀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心理相容,相互间心灵上能彼此接纳,形成互爱,进而形成真挚的情感关系。

从教育的特点来看,精神关怀是教师对学生生命的关怀,即关怀他们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保护他们成长、发展及个人价值和权利;从教育的实践来看,精神关怀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用心去沟通,以情去感悟,倾听学生的心声,用诚心让学生相信自己,让学生主动向老师敞开心扉,促进他们更快地成长;从学生的发展特点来看,精神关怀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促进了他们的人格成长。教育者最根本的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教育品质就是对学生的“精神关怀”;能够与学生心灵交流与沟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

教育是着眼于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认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没有精神关怀,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每位教师都要学会精神关怀,运用好精神关怀,让教育的智慧与艺术贯穿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培养出更健康更全面的人才。精神关怀,让我们走得更远。

课堂是一切德育活动的主阵地,只有在课堂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才是更好的精神关怀。我们要结合有效课堂的研究,在推进活动单导学模式上,再充分渗透精神上的关怀。

一是用物质的文化,打造精神关怀教育的环境。充分发挥隐性教育阵地作用的实践,让我们感悟到:这是一部富有吸引力的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立体教科书,是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扩展、补充着学科课程,濡染、启迪着每个学生以聪慧的心灵、高雅的气质和美好的形象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二是用发展的眼光,丰富精神关怀教育的内涵。新课程改革,归根结底是教育思想的变革。教育思想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先导和核心,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方向。有了这种教育理念,才有信仰,才有追求,才有成功。这是我们努力并坚持拥有的教育灵魂──精神关怀的教育。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教育学生要树立信念、信心,带着微笑生活;要用高目标激励,在追求中超越;要经得住风吹雨打,固守精神家园。

三是用实际的行动,拓宽精神关怀教育的形式。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进取的精神(良好的身心素质,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会感悟生活的乐趣),求知的精神(良好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创造的激情,社会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感,对父母、对社会的责任感),合作的精神(合作的意识,合作的方式方法)。我们的办学理念是“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人,用和谐的校园文化熏陶人,用一流的办学质量激励人,用实效的科研成果提升人,用丰富的实践活动锻造人”。以此为办学准则,实现我们“五子登科”的育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进取的富有志气的家庭孝子;勤奋的富有朝气的校园学子;自律的富有正气的社会分子;成功的富有才气的时代骄子;忠诚的富有豪气的民族汉子”。

四是用真诚的爱心,彰显精神关怀伟大的力量。实践让一代又一代“薛中人”深深认识到,只要用尊重作为爱的驱动力,用倾听作为爱的雨露,用说服去实现爱的感召,用体谅来体现爱的真诚,用身教作为爱的标尺,用持续的爱心融化“坚冰”,就一定能够把“不可能”变为现实。学校恒久实施“师者,父母心”帮扶工程。我们组织实施了“六双手帮扶工程”:关心学习成绩滞后的学生,向他们伸出一双搀扶的手;关心留守家庭的学生,向他们伸出一双抚慰的手;关心性格缺陷的学生,向他们伸出一双修缮的手;关心离异家庭的学生,向他们伸出一双温暖的手;关心贫困家庭的学生,向他们伸出一双援助的手;关心青春迷茫的学生,向他们伸出一双引导的手。组织学生分期参加“我能行”培训班,“1+1”帮扶。我们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与同龄人一同快乐成长的空间,接受爱的滋润,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我们行走在教育本质回归的大路上,教育改革越是走向深入,就越将走向对生命的尊重、对心灵的关注和对精神的关怀。然而,我们教师的精神家园建设却被忽视了,甚至被误解了,社会缺少了对教育人的真诚关爱。教师在加强对学生精神关怀的同时,还要努力成为自己的精神关怀者。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薛窑中学)

猜你喜欢

关心关怀心灵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开心与关心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唤醒心灵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