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建设:推陈出新,守正出奇
2015-09-10罗刚淮
罗刚淮
笔者与Z校长交流,他说到其学校正在进行特色创建,不知是从其学校传统项目中挑选来打造,还是另引进新项目?仔细了解了他们学校是一所几十年的老学校之后,我说,“学校创建特色一定要着眼长远。特色创建不是目的,而是过程。学校发展好了才是目的。你们学校有多年的积淀,如果为了搞出特色而刻意‘创建’出一个来,反倒突兀,难以融入,也难存活和长久。”“那又该怎么做呢?毕竟上面也有创建特色的要求,学校也确实需要形成一些重要的标识,形成自己的个性。”我提出建议:推陈出新,守正出奇。
一所老学校,说起来没特点,教学质量不高也不低,多年来就这么默默无闻,这是时下不少学校共同存在的现实情况。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希望学校有个性,高质量,优质化,然而,如何实现呢?有不少人的思路是引进新项目,这是一个思路,但不是唯一的出路。引进项目若能与本校实际相符,融入程度深,这未尝不可。否则,常常会花钱费力,却不落好,得不偿失。现实中有些学校提到特色创建,便热衷于引进或者创新,结果实施起来常常变样走味,一个很好的项目要么是缺乏人才,要么是好高骛远,水土不服,常常夭折。当然,也有只图粉饰太平,做形象工程的,结果表面上倒是热闹了,却没有切实地发展教师和学生,没有真正地发展学校,伤害到师生的情感,给老师、学生和社会留下了不好的名声。
有一则旧闻,说南方某市出台政策,要求辖区各学校“以特色促发展,推进内涵建设”。各学校随即行动,推陈出新,创建特色,掀起特色立校兴校的高潮。不到两年时间,全区三十多所中小学,校校有特色,汇报展示时校校有节目,形式丰富精彩,相关领导与嘉宾观摩后纷纷赞誉做得好,全区皆大欢喜。领导嘉宾散后,老师们收拾道具,纷纷叹息,因为他们清楚自己学校的特色是怎么回事。细问后才知道,这些所谓特色无非是穿靴戴帽贴标签的东西,游离于学校教育教学之外,并没有在学校落地生根。“一个学期大概能看到关于那特色的三两次活动”,“有些常常是一学期只为这一天的展示而排练”。更夸张的是有些学校甚至聘请外援,如请来市里专业教练来学校专门排练节目,花费不菲,目的只为那一天代表学校展示精彩。因此老师们都知道,那是校长和学校的形象工程,平时敬而远之,私下却嗤之以鼻。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皇帝的新装终究会露馅的。学校要发展,走特色创建之路,意图是好的,态度更要诚恳,切忌急功近利,忌讳弄虚作假。那些穿靴戴帽贴标签式的所谓特色,游离于教育教学之外,如此“特色”不要也罢。倒不如从学校自身传统中找寻项目,推陈出新,科学地系统地作一个发展规划,坚持做下去,经过几年,一定能收到成效,成为学校发展的柱石栋梁。
推陈,就是要削减删除一些陈旧的不适应时代需要的东西。这就要对学校的传统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从教育到教学,从管理到服务,逐一排查比较,寻找一些鄙陋之处,壮士断腕,且不要一味敝帚自珍。例如,有所学校因为过去搞过一段时间的泥陶特色活动,当时因为有一个会陶塑的老师作辅导,当时也小有影响。可是自从那个老师调离之后,这个项目就不再有人问津,反复申请调入陶塑教师,但几年都没聘到,就连社会上也少有人有此专长和热情。校长权衡再三,毅然撤掉该项目。尽管昂贵的设备设施算是浪费了,但是腾出了场地,更重要的是吸取了教训,反倒提醒了管理者如何进行特色项目人才的传帮带,结果重视了另外一些特色项目的建设,培养了一批老师,搞活了一校教育。
出新,就是在学校原有基础上明确重点,寻找亮点,开创新点。一所学校经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常常积累了一定的教育传统、一些经典的做法。仔细寻找,提炼,就可能形成学校的特质,发扬光大,则能形成特色,惠及全校。如有所乡村学校,虽然地处偏僻,但是有一个非常注重黑板报设计和教育宣传的德育主任。进入这所学校,你会发现每一块黑板报都美轮美奂,内容形式都丰富精彩。这位德育主任原来做班主任,有设计黑板报的特长,后来做了德育主任,他认为黑板报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宣传平台,也是教育实践平台,坚持用黑板报出版来锻炼学生。为此,他专门组织班主任进行培训,教授班主任设计黑板报的常识和技巧,又组织多次的黑板报设计比赛,几个学期持续抓下来,黑板报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为了让黑板报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实践的平台,学校逐步提高要求,必须由学生组成团队独立完成,参与比赛,由学生担任评委,全校师生参与,公开打分评比。几轮下来,学校的黑板报更加丰富多彩。
有一年县里组织视导检查,发现了该校的这一特色,于是号召全县德育主任前来观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该校又在专家指导下,收集资料,拍摄图片,出版了系列黑板报图集和专著,提升了学校的学术知名度。据说,该校走出来的学生几乎没有不会设计黑板报的,很多学生升学后将美术作为专业,有的毕业后还做了美术教师。也有学生创业,成立广告公司、家居装潢设计公司等。一块小小的黑板报,因为重视,因为坚持,成了学校的特色,形成了学校的品牌,惠及每一个在这里读书成长的学生。要说这算是奇迹,更该说这是守正出奇,是从常态工作中找到亮点,找到新意,倾力打造,更着力发挥其育人功能,最终才出现奇效。
说起“守正出奇”,笔者身边还有这样一个例子:一所普通学校,近两年在当地突然爆红。因为期末参加全区调研检测,语数英三门学科均获区第一名,总均分自然也是区第一名,且高过区均分十多分,把一贯认为是重点的多所城区学校远抛身后。这所学校教学质量高其实早有预兆,因为前一年调研统测就因为教学质量进步大而受到领导表扬“进步大”。时间又过了一年,不曾想他们已经跃居全区第一,甚至遥遥领先。区教育局领导很重视,特地组织一批校长、主任和教研室的教研员们前去调研取经,发现这所学校学生没有多上一节语数英的课,相反,学校倒是将校本课程课时用足了,开设了近百个兴趣课程,活动丰富多彩不说,几乎每一个项目都有突出的成果展示,传动的书法、绘画、舞蹈、武术等精彩亮相自不必说,就是一些“小儿科”的如折纸项目,能有数百个学生作品展出,跳绳项目组,就有十多个学生两三分钟跳出十多个花样出来,一个电子焊接小组,十分钟便能将零部件焊接起来成为一辆“小汽车”,装上电池就动起来……与会的校长老师无不惊叹。在汇报时该校领导说,“今天展示的是我校的常态课堂,其实我们每天都如此,即便在期中期末考试前一天,这些课都不会停下来。”这更让与会代表大为赞叹。其实,从友善用脑的角度来说,一个学生一天的学习,头脑里装满语数英倒未必是一件好事,一天里装进太多的数理逻辑和文史知识,使得大脑的部分区域持续活跃而得不到休息,并不利于大脑的思维发展。一天里坚持各种课程优质高效开展,有利于调节大脑,友善学习,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也有效提高学生语数英的学习成绩。这样的常识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但很少人真心认可并积极去实践。展眼周围不少学校,举行兴趣小组活动也都做过,但无非定位为让孩子自由活动而已,根本没想着靠兴趣小组而形成校本课程。然而,该校则坚持诚朴做事,将兴趣小组活动上升到校本课程建设的高度,几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终于修得正果,赢来盛誉。
“守正”便是坚守正确的、正义的、中正的,实际上就是坚守规律,坚守常识。时下社会浮躁习气风行,很多人难守宁静,说到特色,脑门一拍就推出一个新项目;提到创新,马上就出台一个新政策。至于为什么做?怎样做更有效?如何与常态工作自然过渡,有机融合,他们全然不顾。“先做了再说”成了他们的口头禅,还常常自诩为“实干家”,逢人还自嘲“我们只会做,不会说,缺乏理论提升”,其实这些人根本就缺乏思考,缺乏基本的思维和分析推理,所谓的行动只是盲动,而不是科学的探索和实践。
“守正”重在“守”,重在坚守,重在守中不断探索内在的规律,以便守得有根据,理直气壮,守得科学,守得艺术,守得端庄大方。守着老观念旧规矩,而不思变革,那样的守只是迂腐顽固,落人笑柄;抱残守缺,那样的守只会被人哂笑;守一而失多,偏居一隅而故步自封,那样的守也只是盲人摸象,挂一漏万也不足取。学校教育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还需要着眼全局,既要横向看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又要纵向看到项目推进带来的实际变化,几经比照,看到成效,这样的“守”才会有意义,才会引起人们的佩服与重视,受到人们的尊敬。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没有十多年的课堂改革的坚守,不会出现有朝一日誉满中华的惊喜;李吉林、邱学华等没有几十年对教学法的深入探究,又怎会有情境教育理论、尝试教育理论的集大成?先哲苏东坡曾坦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坚忍不拔之志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坚守”上。不为世俗偏见和一时的风浪而转移,坚持不懈,坚忍不拔。水滴石穿之日,定是功成名就之日。其实,真正守得花开之人,早已淡泊了后面的名利。他看重的是过程,过程实践了他的理想,他已经得到了他最想得到的东西。如此道理,对于学校,对于个人,都同样适用。
总之,学校特色发展或是内涵建设,都离不开工作项目的选择,也都存在着全盘创新还是推陈出新的问题。若机遇良好,有合适的创新固然可以引进,但若是时机尚未成熟,我更赞成从学校传统中寻找项目,推陈出新,守正出奇。也许,后者更能适合本校的发展,也更能代表和形成本校的教育特质和学校内涵。
(作者单位:江苏南师附中江宁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