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低年级语用教学的应然选择
2015-09-10刘雯
刘雯
[摘 要]对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教师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强化学生的语用训练,洞察文本表达的密码,为语用能力的提升奠基。教师可以通过辨析比较,以“童眼”感受表达效益;思索默读,以“童眼”赏析文字画面;拓展联想,以“童眼”补充文本;积累运用,以“童眼”模仿创生,从而提升低年级学生的言语智慧。
[关键词]语用教学 儿童视角 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25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阅读教学中强化语用能力的训练在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但遗憾的是,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语用教学似乎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不免造成语用训练的断裂。因此,在低年级教学时,教师就应该强化学生的语用训练,洞察文本表达的密码,为语用能力的提升奠基。
一、辨析比较,以“童眼”感受表达效益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不仅意趣盎然,而且文辞生动优美,是学生品味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的优秀范本。如果只是一味地感知语言,学生无法真正体悟到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妙。教师可以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删减、置换、调序,为学生的言语对比提供平台,感受原文表达的魅力,促进学生言语品析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文时,教师紧扣“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中的“灌”字引导学生进行体悟: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倒”“洒”替代,从而感受到“灌”字写出了人们在泼水节中自由兴奋的内心状态;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灌”字看到什么,让学生想象。
在案例中,教师以置换对比的方式成功地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与体验,有效地理解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二、思索默读,以“童眼”赏析文字画面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尚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他们对文本语言的触摸常常需要形象画面的支撑。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细致深入地吟诵,将僵硬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鲜活的画面,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例如,教学《雨点》时,对“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这一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轻声吟诵,想象雨点落入池塘、小溪、江河中的不同状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借助文本语言想象画面。
正是借助浅声吟诵,激活了学生内在的生活经验,生动形象的画面得以浮现在他们的脑海中,使他们对文本语言得以深刻的理解。
三、拓展联想,以“童眼”补充文本
在文本创作过程中,很多作者都会故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深入文本自行体悟。这些留白不仅为读者感知文本设下伏笔,更为阅读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最佳的切入口。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借助文本的留白,不断挖掘文本的表达意蕴,从而在想象中补充文本、构建文本,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沉香救母》一文,以“不管……还是……都……”这样的关联词语将沉香在拜师学艺过程所经受的千辛万苦以“面”的方式表现出来,却没有对其进行细致的描述。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寒冬腊月”“盛夏酷暑”两个词语,具体想象沉香在这样的环境中会经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通过想象补充,学生充分感受沉香为了拯救母亲而刻苦训练的情形,体会沉香的小英雄形象。
针对文本粗线条的描写方式,教师引导学生链接生活实际,借助文本中关键词语,为学生补充文本提供了有效的路径,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积累运用,以“童眼”模仿创生
语文教学归根到底就是关于语言的教学,失去了对语言的品析与体悟,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应有的根基。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文本中开掘出最适切的言语训练点,让学生展开训练。教师在学生体悟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构语言表达的形式特点,并借助诵读感知其独到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在模仿中创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首儿歌有大量精彩别致的言语句式,值得学生在体悟品析的过程中积累和效仿。在教学“我想变……,睡在……”这一经典句式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诵读感知“雨滴睡在绿叶上”的逼真与形象,感受“小鱼游入清凌凌小河”中的清爽与生动。在厘清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后,教师让学生广开思路,进行拓展性思维训练:你还想变成什么东西去干什么。由于有了先前理性认知的铺垫,此时学生的联想可谓丰富多彩。
依托原有的言语形式,让学生在熟读中感知,在感知中解构,在解构中积累,并为学生言语训练创设平台,有效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低年级展开语用训练,关键在于教师要以儿童的视角关注文本语用价值的开掘,以儿童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体悟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低年级学生言语智慧质的飞跃。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