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船政发展过程及设立的意义
2015-09-10盛海洋盛京
盛海洋 盛京
摘 要: 文章通过福建船政由来及发展过程介绍,揭示出福建船政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造船业的基地、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近代海军的摇篮、近代教育的起点。福建船政设立的意义在于为中国近代科技、教育、军事、外交、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留给了后人无数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福建船政 发展过程 设立意义
福建船政或船政是福建船政局(又名马尾船政局或福州船政局)简称,这是晚清文献中所称呼的。称“福建船政”,因为船政设在福建;称“船政”,因为当时全国仅此一家专门“船政”,因此,船政成为福建船政局的代称。
福建船政是1866年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创办、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主持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造船业的基地、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我国近代海军的摇篮、近代教育的起点。福建船政创造了数十个中国第一,其主要贡献是开辟了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新途径,为近代海军人才、装备及军事力量提供了支撑,为近代科技、教育、军事、外交、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福建船政引领时代潮流,独领风骚近百年,成效卓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曾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留给后人无数的启示和借鉴。
1.福建船政的含义
“船”是水上运输工具。“政”,辞海的解释主要有三:一曰政治;二曰事务,如校政、家政;三曰主其事者,如学政、盐政。“船政”从字面上理解,一是有关船舶方面(主要是造船、航运、港务、监督)管理事务的统称;二是主其事者,是当时清政府一个高规格专门掌理船舶事务的官署。
但从马尾船政创办的情况看,福建船政局管辖的事务包括造船、修船、学堂(人才培养)、海军(福建海军),形成船政的造船基地、修船基地、培才基地、海军基地等,近代造船、办学、水师三位一体的海军系统。
从船政实践的结果看,其社会影响已远远超过造船和办学,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对中国近代化进程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马尾船政的内涵是深刻而丰富的,它是一个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又是一个有一定独立处置权的政治经济实体,还是一个军事工业和培养海军的基地,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最早引进西方教育模式的教育机构之一等。
2.福建船政由来与兴衰
中国近代船政的起因是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联系在一起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是中国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此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强国御侮之道,成为当时的新思想,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应运而生,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奋起图强。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主张“师敌之长技而制敌”。魏源受林则徐委托编撰的《海国图志》进一步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提出了制造船械、聘请夷人、设水师科等设想。
闽浙总督左宗棠深受他们的影响,决心实践“师夷制夷”以自强。同治五年(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在《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中,奏请清廷在福建闽江口的马尾三岐山下罗星塔一带背山面江之处选址设局造船和“整理水师”,培养人才。1866年7月14日,清政府给予批准。于是,中国近代第一座自己开办的船政学堂及相应的造船厂(含五个车间)、舰队便于1866年12月23日正式动工兴建。1867年1月6日船政学堂正式开学,1868年下半年基本完工。
由“虑事详审精密”的一品大臣沈葆桢首任总理船政大臣。任用法国人日意格(ProsperGiquel)、德克碑(PaulNeveued’Aiguebelle)为正副监督,总揽一切船政事务。船政局主要由铁厂、船厂和船政学堂(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三部分组成。从1869年6月10日,船局制造的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下水,到1907年5月(光绪三十三年)陆军部上奏朝廷之后停办,船局共造成各种船舶40艘。其中在日意格任监督期间(1866-1874)造成15艘大小不同的木质轮船。1874年起,造船业务改由自己培养的技术人员主持,到1895年继续造成船只19艘,其中有铁胁兵船和铁胁巡海快船,并自造复式轮机,船局的技术水平显见提高。
1884年中法战争中,福州船政局遭法军严重破坏。战后虽力图恢复,但生产能力大不如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更见衰敝。辛亥革命后,船政局归海军部管辖。“中华民国”初期政局动荡,制造业务无所建树,1928年改称海军造船所。抗日战争期间,船厂屡遭日机轰炸,损失严重。1949年,国民党政府逃离大陆时,又拆迁走大部分机器。新中国建立后,由人民政府接管。
3.福建船政设立的意义
3.1中国近代海军的发祥地
左宗棠的初衷之一是要整顿水师。船政造船,主要造的是军舰,武装海军;同时制炮,生产鱼雷,也是为了武装海军。如中国第一艘木壳兵商两用船——“万年清”号、中国第一艘铁胁巡海快船——“开济”号、中国第一艘钢甲巡洋舰——“平远”号、中国第一艘鱼雷快舰——“建威”号。
船政学堂是中国海军史上办学时间最长培养人才最多的海军学校;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培养高级航空和潜艇工程技术人才的学校——海军陆战讲武堂等,主要培养为造舰和海军服务的造船和驾驶人才。福建船政送出了第一批留学生,组建了中国第一支海军舰队。因此,福建船政被誉为“中国海防设军之始,亦即海军铸才之基”,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据统计,从1866年创办“求是堂艺局”到抗战期间马尾沦陷为止,船政学堂共培养出海军军官和科技人员1100多名,培训海军专业士兵至少5000多名,占中国近代海军同类人员的60%。先后担任海军统领、总长的就有叶祖珪、黄钟瑛、萨镇冰、刘冠雄、林葆怿、李鼎新、蓝建枢等人,更造就包括中日甲午海战英烈邓世昌、林永升等一大批爱国英才和反侵略行动。如1874年4月(同治十三年),日本政府利用琉球船民被台湾高山族人杀害“牡丹社事件”,出兵侵台,清廷命沈葆桢带兵前往巡视。沈葆桢6月14日带领船政学子驾驶福建船政生产的“安澜”、“伏波”、“飞云”等第一支中国蒸汽舰队远赴台湾,投身到保卫国家疆土的战场。兵轮抵达台湾后,一方面对整个防御系统进行了更为全面的部署,练勇备器,给予侵台日军强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据理诘责日军,迫使日本政府同意议和,挫败了日军的侵台图谋,这是中国自造军舰首次参加的反侵略行动,使日本首次武力犯台失败。之后沈葆桢又以兴办船政的开放性思维建设开发台湾,在很短时间内推行一系列国防、行政、经济、文化政策,而船政学子们也在绘制新式地图、矿产开发、电话电报等方面施展身手,为台湾近代化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辛亥革命后,船政学堂暨马尾海军各校毕业生担任将军的共计55名,其中上将12人,中将25人,少将18人。福建船政不愧是中国海军的摇篮,“足为海军根基”。
3.2中国近代最大的船舶工业基地
马尾船政采取近代企业经营办法,从1866年12月23日破土动工,到1867年12月,第一座船台竣工,并正式开始造船,到1869年6月10日第一号船“万年清”船体完工下水,随后的第五号轮船“安澜”号下水,配备第一台国产蒸汽机(仿造),第一号铁胁轮船(木壳护以铁板)安上龙骨下水和造成双机钢甲战舰“龙威”号。到1907年止,共造船44艘,总吨位5755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2%。造船技术不断更新,从木壳船到铁胁船又到铁甲船。造船工业是当时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并且带动了上下游工业的发展。
沈葆桢在《报销船政经费折》中对船政规模作了具体的描述。“今坞内所盖,其砌砖者有铸铁厂(翻砂车间)、轮机厂(制造锅炉车间)、合拢厂(安装车间)、大铁厂(轧材车间)、水缸厂(动力车间)、大小炉屋、转锯厂(锯木车间)、绘事楼;其架木者有拦铁厂、捶铁厂(锻造车间)、打铁厂(小锻造车间)、小轮机厂、木模器具厂、桅舵舢板厂、帆缆厂、钟表厂(制造仪表车间)、船亭、船屋、船槽、铁天车马头;此外还有铁辙、风隧、铁炉、烟筒。坞外有前、后学堂、艺童下处、大洋楼四座(居洋员)、大洋房四所(居洋匠)、船政大臣及各员绅办事公所、东西考工所、艺圃、健丁营棚、储材所、机器所、广储所、砖窑所等”。
一个平时工人二三千人,在工程繁忙时多达三万七千多人,具有车、钻、刨、压、碾、镟、拉、锯和锻等类工种,能制造轮船所需要的锅炉、轮机、仪表和各项机器配件的规模大、设备全的当时在中国乃至远东规模最大、设备最为齐全的俗称“船政十三厂”的近代机器造船企业,成为中国造船创始之厂。
3.3最早引进西方先进教育模式的近代教育先驱学堂
1866年左宗棠建立福州船政时,他经深思熟悉,否定从国外购买海军装备的选择。实际上,他想通过建立海军,使中国人学会建设海军和管理海军。在他与两个法国海军军官德克碑和日意格签订的“总协议书”上,写道:“另外,需建立一所学校教授学生法语,使学生能掌握海军建设的科学,教授学生英语,使他们能掌握船舶驾驶的科学。只有在我们能建造和操纵自己的船舶时,才能说这种教学指导是成功的。”
深受福州三坊七巷文化熏陶的沈葆桢等人,非常明确要“师夷长技”,务必开办学堂;设局造船,关键在于教书育人,强调“船政根本在于学堂”,“艺局是造就人才之地”。这深刻地阐明了相对于造船来讲,开办学堂显然处于更优先的地位。这种思想在船政学堂的楹联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一篑为始基,自古天下无难事;致九译之新法,于今中国有圣人。”“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事实也是如此,1866年12月船政动工基建之时,求是堂艺局同时开始招生,并于1867年1月6日在于山定光寺开学;在建船厂的同时,也在筹建学堂,结果船厂尚未竣工,甚至衙署也未奠基,学堂即已建成。这种重在教育的思想和做法,是使福建船政得以顺利发展,并在近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根本所在。
船政学堂办学模式,最初的设计者是法人监督日意格。他采用法国教育体制,把船舶工程学校与海军学校合二为一,是一所按学科分设专业与课程的近代高等学校。前学堂学制造,采用法国军港士官学校的科目训练;后学堂学驾驶,采用英国海军的培养方法训练。并且结合中国实际,实行“权操诸我”的原则,在办学管理上“趋变求新”、在教师管理上“求贤任能”、在学生管理上“赏罚分明”、在课务管理上“道器并重”,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国化办学模式,如厂校一体、工学结合;严格管理、精益求精;引进人才、契约合作;留学深造、因材施教。
在此后的40多年里,船政学堂先后有造船学堂、绘画学堂(绘事院)、艺徒学堂(艺圃)、驾驶学堂、练船学堂、管轮学堂、电报学堂、匠首学堂等八所学堂,共毕业学生510名(连同民国13年为止毕业的共629名),选送出国留学生四批及零星派出共111人。曾培养出一大批时代精英,其中不少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一笔,如开时代风气的“启蒙思想家”严复,留美归来亦曾在此补习的“铁路之父”詹天佑,外交家陈季同、罗丰禄,造船专家魏瀚、郑清濂,矿务专家林庆升、林日章,轮机专家陈兆翱、杨廉臣,海军高级将领萨镇冰、黄钟瑛,中法马江海战英烈吕翰、许寿山,中日甲午海战英烈邓世昌、林永升等船政学堂的杰出代表人物。正是这些人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科技、军事、经济、文化走向,并为福建船政学堂树起了中国近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端的历史丰碑。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办学成绩卓著,它的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为后来的天津中西学堂(晚于船政学堂29年)、京师大学堂(晚于船政学堂32年),以及南京、黄埔、威海卫、昆明湖等众多高等学堂所仿效,尤其是高等实业学堂、水师学堂,即使后来的高等专门学校或专科学校,也多见到受船政学堂影响的痕迹。实践证明:这种办学模式是成功的,被李鸿章誉为“闽堂是开山之祖”,近代教育先驱。
因此可以说,正是船政培育了人才,人才也造就了船政的辉煌,人才是船政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所在。
3.4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面旗帜
中国近代新式学校是从西方引进的,且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上是成功的。作为中国第一所高等学校,它的创办本身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体现。
福建船政最关键的是推动中学西传、西学中传和中西文化的融合,成为近代新文化的传播地。在这个西方文化汹涌而至、中西文化交流大跃进的历史时期,船政学堂的意义绝不仅仅存在于军事科技领域。在它存在的40多年里,船政学堂从计划到实施的一系列的过程无不体现中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同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它也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和影响。1877年初夏通过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由官方组织向欧洲派遣30名学生留学的方式,严复、萨镇冰、刘步蟾等12人赴英国学习驾驶、指挥等海军专业课程,魏瀚、陈兆翱等18人留在法国学习舰船制造、矿务、电气等,随后船政学堂派遣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出国留学,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他们中不少人著书立说,翻译西方名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出杰出的贡献。
一是引进西方的应用技术,也就是所谓“西艺”,迅速地提高科技和工艺水平。
二是引进西方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思想,突破“中学西用”的框框,引进触动“中学”的“西政”和“西学”观念。例如,严复所翻译的《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法意》、《穆勒名学》等,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最早系统地介绍西方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及科学方法论,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向科学与民主方向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是中国近代的一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船政毕业生,留法归来的王寿昌帮助古文学家林纾翻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在清末风行一时震撼中国文坛,促使不懂外文的林纾与许多人合作翻译出184部外文名著,为中国文化增添异彩。陈寿彭《格致正轨》、罗丰禄翻译《海外名贤事略》、《贝斯福游华笔记》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三是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去,如陈季同在清政府驻法、德等国使馆工作多年,写了许多介绍中国现状和中国文学的法文作品“英雄的爱、中国人自画像、中国戏剧、中国故事集、吾国”,并将中国名著《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介绍到法国,在法国文坛上享有盛名。马建忠归国,写成中国第一部新语法专著《马氏文通》,填补了中国这类书籍的空白。
有人会问:为什么当初规划船政的目的和任务只是为建设海军,后来发展成为推动国家全面现代化的突击队呢?原因在于,开始决定通过全盘“请进来”办厂办学堂,后来进一步通过“走出去”派出一批有水平的毕业生去国外留学。这些留学生在国外必然会发现先进的事物,从而介绍和引进国内,推动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因此,福州船政开启的中国必须向全世界人民创造的一切先进成果学习的思想和实践,是对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沈岩.船政学堂.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
[2]郑剑顺.福建船政局史事纪要编年.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10.
[3]陆琼瑶.论船政文化及启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
[4]林新媚.马尾船政文化形成的因素分析.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5(5).
[5]薛菁.福建船政学堂与中国近代教育——兼论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教育理念.闽江学院学报,2004(1):102-105.
[6]潘懋元.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大学教学,2006(07):16.
[7]林致燊.马尾船政文化嬗变的脉络.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9).
[8]李芳.马尾船政文化考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11).
[9]陆琼瑶.论船政文化及启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
[10]黄侨彬.社会变迁与马尾船政文化的形成.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1).
[11]沈岩.福建船政学堂历史地位新探.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2).
[12]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488-500.
[13]陈学洵,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留学教育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14]包遵彭.中国海军史.台北:中华书局,1977.
[15]裴荫森.船政奏议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民盟福建省委会调研课题:“关于大力开发利用我省船政文化的对策建议”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25,主持人:盛海洋。